在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海淀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强调,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是海淀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任务,必须举全区之力,以更大的努力、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尽快树立海淀在北京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形象。要牢固树立“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的观念,谱写海淀科学发展新篇章。
核心区的建设,标志着海淀区迈进了北京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是紫禁城
城市,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它的规划建设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地理学界泰斗侯仁之先生在1994年11月率先提出“北京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论说:
第一个里程碑是历史上明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它的建成至今已有570余年,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到今天,它依然屹立在全城空间结构的中心。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艺术财富,而且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享誉全球。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把紫禁城设在北京城的中心,围环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玄武门(清改神武门),左右为东、西华门。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紫禁城前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两清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其中太和殿面积2,370平方米,高35米,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顶,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建筑,也是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登极、万寿、大婚、册立皇后等要在这里举行。保和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在清代是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等的地方。文华、武英两殿都是皇帝的别殿,是皇帝召见臣下和斋居之所。文华殿又是读书、授课的地方,武英殿又作为皇后生辰时大臣们的“命妇”在此进贺的场所。外朝以中轴线上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为中心,与左前(东)的文华殿,右前(西)的武英殿,形成“品”字形格局。内廷是皇室居住、生活的场所,内廷的建筑以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为中心,这是皇帝和皇后的住所。在中宫的东侧有东六宫及东房五所,西侧有西六宫和西房五所,供妃子和宫女们居住。天安门是皇城的南大门,明成祖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命名为“承天门”。清重建后易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高大雄伟,是一座重檐歇山顶门楼,高度为33.7米,东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其体量和规格稍次于太和殿。历朝帝王登极、选纳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此举行颁诏仪式。门前五座汉白玉桥横跨金水河上,以象征天汉银河。宫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择中而立学说设计与营造。
整个都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面建立天、地、日、月四坛。北京城市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由南往北依次为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明代称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全长7.8公里。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左有天坛、右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等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建筑分布。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沿中轴线还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皇权至上、无比崇高的权势。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第二个里程碑是天安门
第二个里程碑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北京城的空间结构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的天安门广场。它赋予具有悠久传统的全城中轴线以崭新的意义,显示出在城市建设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时代特征,在文化传统上有着承前启后的特殊含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定都北京。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相继进行了以旧城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从全城的空间结构上来看,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扩建,即把旧日封闭的宫廷广场,改造成为气势恢宏开阔的城市广场,突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都在这里记载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后,在广场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又分别在广场的西侧修建了人民大会堂、东侧修建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同时,又将广场两翼的东西长安街加以拓宽和延长。
长安街修筑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东西平行走向的长安街,与纵横南北八公里长的御道中轴线,在天安门前垂直相交成准确的“十”字型经纬坐标中心点,从而构成了北京城坐北朝南,街巷纵横的总体布局。明清之际,长安街全长3.7公里,有十里长街之称,这是京城历史上有名的“天街”。当年天安门前的东西两侧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其名取自盛唐时的长安城,具长治久安之意,长安街因此二门而得名。两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规制相同,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门的总门。门前竖立一座巨大石碑,上面刻有8个大字:“官员人等,到此下马”,并有禁军站岗。百官上朝面奏皇帝都要从长安左、右门进入,步行进长安门,经天街(今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上金水桥,入承天门,继而进午门,到皇宫大殿朝拜。长安左门又名“龙门”,或“孔圣门”,其位置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原为左祖“太庙”)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长安右门”在今天中山公园(原为右社“社稷坛”)前面的长安街大道上,此二门南各与千步廊东西两端相接,封闭“T”形广场,禁民通行。1912年12月将长安左、右门石门槛拆除,1913年1月1日长安街正式通行。民国二十九年(1940)被拆开内城墙中东西两侧的建国门与复兴门,成为近代长安街的雏形。1952年8月,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1954年8月,拆除长安街东西两座牌楼,同年拓宽道路,拆除西单至新华门间的双塔寺。1954年,拆除纪念碑以南的中华门。l966年建成一条横贯北京城东西的交通大道,街面展宽为50~100米,东西长安街的延伸线东达通州,西抵石景山,总长50公里,被称为百里长街,犹如一条东西横轴线与旧日自南而北的纵轴线交会在天安门广场上。
其后,随着旧城墙的被拆除,又开始了二环路、三环路乃至四环路的规划建设,这些环路的建设自然导致旧城内南北中轴线的向外延伸。
第三个里程碑是中轴线的北延
第三个里程碑以中轴线的向北延伸段上的一系列新建筑为标志。中轴线南延的部分已从永定门延至南苑大红门;北延部分直到1990年为迎接第11届亚运会的召开,而打通北城,并与后来开拓的北辰路相衔接,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亚运会的召开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兴建,开始显示出北京走向国际性大城市的时代已经到来。历史上北京城的中轴线一直是向南发展的,向南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面南而王”,北京城的总体设计就平衡在这条中轴上。到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后,中轴线第一次转过头来向北发展。这一点在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上有重大的意义,是北京城开始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位于北京北中轴线端点,北至清河南岸,南至北四环中路,东至安立路、北辰东路,西至林翠路与北辰西路。森林公园占地680公顷,国家体育中心占地405公顷,两者相加1085公顷,是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延伸,集中体现了“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意喻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延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区人工水系、亚洲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世界最开阔的步行广场、亚洲最长的地下交通环廊。是融合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居住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区域,区域内有完善的能源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海淀区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蔚然成片,北京中轴线向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从紫禁城到海淀核心区发展的机遇。
从紫禁城到海淀核心区
海淀区隶属北京城区和近郊区的西部和西北部,是三千年古都北京的组成部分。北京地区古称幽陵、幽都、幽州,最早的城邑是位在北京西南部的蓟城,春秋时为燕国地。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王莽改曰广有,县曰伐戎。两汉、魏、晋、唐至辽代都曾设置过幽州,蓟城一直是幽州的治所。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 年),分割幽州东部的渔阳、玉田、三河等三县另置蓟州,治所在今天津蓟县,后世蓟的名称逐渐用来专指现在天津市的蓟县地区,原幽州蓟城则称幽州城,一般不再专称蓟。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中,战国、汉魏时的蓟城,唐代幽州城、辽南京、金中都城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古以来,海淀因“平地出泉,潴水成湖”而得名,即为蓟城连接北方的重要通道。从蓟城向北,走海淀,过南口居庸关,成为直上蒙古高原和通往西北的交通咽喉要地。金代在西山地区建立“八大水院”的八处离宫,明时营建多处带有园林的寺庙和私家园林,“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是为海淀湖上江南风光的写照。清朝建都北京后,开辟西北郊园林,全盛时期自海淀镇至香山,分布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等90多处皇家离宫御苑与赐园,园林连绵二十余里,蔚为壮观。
民国初年,清华、燕京进入海淀,在水木清华园林景区建立大学,为今日中关村文化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关村原名“中官村”,系明朝太监建庙和养老的庄园,因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名。今北大物理楼北的院落中,尚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清末已有钟关、中关及中官儿等谐音的叫法。解放后建中国科学院,北师大校长陈垣提议使用“中关村”。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十几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市政府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之后,区人大常委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市、区代表进行专题视察和座谈,并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立法工作,就如何突出核心区的重要地位和优先发展等问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建议。据讯,2010年,海淀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在推进首都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从1406年建设紫禁城至核心区建立前后600余年,此间历经由封建王朝、新中国建立到北京中轴线向北发展。祝愿海淀核心区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更加引人注目地矗立起来。
《科学时报》 (2010-3-6 A4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