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肖钢(左)与傅成玉(右)
几年前,如果说“新能源”还仅仅只是中海油这艘“石油巨轮”的纸上谈兵之术,那如今,这艘巨轮正在驶向前景辽阔的“新能源”价值蓝海。
□本报记者 刘丹
肖钢这个名字,将与中海油雄心勃勃的“绿色梦想”紧密相连。
《科学时报》记者在中海油新能源公司见到肖钢时,距离他正式加盟还不到一年。离开中国近20年,重新踏上这片土地,他目前的新身份很有分量——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首席科学家。
肖钢,198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7年远赴丹麦,师从丹麦化学世家传人尼尔斯教授。这一呆就是20年,他做过大学教授,近年取得“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头衔;自己开办过高科技公司,也曾为国际知名的大型能源企业效力。而丹麦又是新能源的发源地之一,化工专业出身的肖钢一直在与新能源,特别是煤基清洁能源打交道。
肖钢常说,自己像一块海绵,出国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尽可能地吸满水分。“一旦哪天把自己充满了,我就该回来浇灌这片日思夜想的土地了。”
他要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筑巢引凤
一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
在某种意义上说,肖钢无疑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海油这艘年轻的巨轮正朝着巨型能源公司的目标启航。
几年前,如果说“新能源”还仅仅只是中海油这艘“石油巨轮”的纸上谈兵之术,那如今,这艘巨轮正在驶向前景辽阔的“新能源”价值蓝海。
傅成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总是能在各种场合吸引镁光灯和镜头聚焦。2009年5月,在哥本哈根“全球契约工商领袖峰会”上,傅成玉如是说:“中国海油从战略高度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业务领域,把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列入战略规划,并设置了专门机构进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已经被纳入中海油的发展战略规划。
筑巢引凤,以传统石油石化行业为主的中海油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傅成玉需要的是这样的人才:第一,具有国际视野;第二,是清洁能源、化石能源转化等领域的资深学者,具有带领团队的能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肖钢记得,在与傅成玉的多次交流中,爱国大业始终是他的主题。总而言之,中海油需要能够引领中海油新能源研发产业的领军人物。
肖钢当仁不让。在他看来,这是他多年等待的时机;他将在此平台上大展拳脚,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研发,技术突破是关键
在肖钢加盟之前,中海油已经确定了发展煤基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目标,并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专业科研队伍。
“我们有两个团队做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业务,一个是产业团队,另一个是研发团队,我的主要精力在研发部分。”肖钢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
在肖钢看来,发展新能源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是对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前者包括风能、生物质能等,后者包括煤基清洁能源等。这二者是互补和集成的关系,在技术上也是互相补充的。比如,利用风电制氢,利用生物质能吸收传统能源利用中释放的二氧化碳。
他认为,发展新能源必须要有三个要素,政策、资金和技术。而目前中国不缺资金,政策也有,唯独技术相对落后。“但不可否认,同时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肖钢说。
他把技术比作发动机,没发动机,车是走不了的。“比如一辆跑车,燃料部分用的是最优质的燃料;司机是舒马赫,全球最好的F1赛车手;只有配上性能良好的发动机,才能真正发挥三者的作用,跑出优异的性能”。
“发展新能源,技术和研发方面的投入非常重要,技术和研发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项目能否最终成功。”肖钢说。
这一点,中海油没有让他失望。“我原以为国内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存在差距,想不到,中海油对研发的投入力度之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说。
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肖钢对未来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傅成玉曾经在一次与中石油、中石化两位老总同台时,半开玩笑地说:“今天坐在这里的不是三大,而是两大加一小。”的确,成立于1982年的中海油属最年轻的“共和国之子”,30年的迅速成长壮大,“靠的就是科技”。肖钢相信,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丹麦已经做了20年,美国的起步也比较早,我们国家现在要做,技术方面需要大步伐追赶。现在大家都在吃螃蟹,但又怕把嘴扎了。所以,很多企业是买国外的技术来增加自己的“千瓦”,这种发展模式对中国而言不适合,所以长远来看,必须真正拥有自己的技术,哪怕是有自己特色的集成技术也行。”肖钢说。
新能源,中国不能再等
作为氢能与化石能源转化领域的专家,肖钢目前对中海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条均有涉及,其最关注的是煤基清洁能源,同时也结合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动力电池。
近几年,中海油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资金,进行了风能和生物质能项目的开发,特别是在海上,中海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用风能为海上生产石油平台供电的公司。
虽做了多年风能和生物质能的研究,傅成玉却提出了这样一种新观点:解决中国能源问题,风能等可以是一个补充,真正主导的还是煤,这是由中国“富煤”的现状决定的。
正是基于这种新的思路,一家主营石油的公司开始涉足煤基清洁能源业务。
而煤基清洁能源,正是肖钢的专长,他目前的工作重点亦在于此。
在肖钢看来,传统的油气能源不足以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这已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而中国在能源危机中首当其冲。提高能源增量,生产更多能源这是当代人不可回避的使命。
“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做煤炭,煤的转化正基于此。”肖钢说,“煤,是我们绕不过去的。”
傅成玉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些年,中海油加大了对煤基清洁能源的利用和项目实验,并正在规划直接将煤转化为天然气,这个转化过程,与原来的用煤发电相比,利用率会提高10%。中海油已经选定了两个项目,在未来五年,会形成年产100亿方的煤制天然气规模,同时开发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通过二氧化碳,形成新的能源链和资源链。
“许多发达国家都把煤炭利用摆在石油天然气的后面,这是因为煤炭排放高、能效低。煤基清洁能源技术亟待突破,先进国家可以等,但我们等不起。”肖钢说。
傅成玉曾在2006年送给中海油领导干部每人一本《蓝海战略》,其中阐述的是如何寻找和开辟新的价值蓝海。之后中海油内部开始讨论如何“选择差异化市场,找到自己的价值蓝海”。肖钢说,他加入中海油后,也收到了一本。
的确,与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大型石油企业相比,在非石油领域,中海油显得异常活跃。
现在在中海油的会议上不只是出现石油类的名词,CDM、工程油藻、动力电池、生物丁醇、煤制天然气等一系列新名词不断出现。
就在采访的过程中,肖钢接到了一个电话,他正安排一次大连之行。一则最新的消息是,中海油联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合作发展制氢产业,目前,双方合作已经展开。
作为氢能领域的专家,肖钢是这个项目的重要人物。中海油正在大力发展煤制天然气业务,不过煤制天然气有个缺点,就是煤里的碳太多、氢太少,所以中海油将与中科院合作,研究通过绿色电力制氢,将氢加入到煤制天然气过程中,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战略科学家”——这是熟知肖钢的人们对于他的公正评价。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傅成玉的“爱国大业”现在也几乎成为了肖钢的常用语。
“以我这么多年所学,如果继续待在国外,仅仅是为别人锦上添花;如果我回国,可能变成雪中送炭。更何况,这里还是我自己的祖国。”肖钢说。
《科学时报》 (2010-3-1 B4 市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