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4 21:26:46
坚持“走出去”的幽默艺术家

 
□陈洁
 
幽默艺术家方成,在他91岁高龄之际,以汉英对照本的形式推出了他的又一部著作《幽默艺术》。这位从事幽默艺术创作六十多年的老人,且不说他在当今中国漫画界、杂文界、曲艺界的元老地位,即就他三十多年来醉心幽默艺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早已不下数十种,可谓著作等身。为什么在别人都尽享天年的时候,他还要别出心裁地请人把他的文章逐篇译成英文,推出这部双语版的《幽默艺术》呢?原来他也有苦衷。
 
“2005年秋,我应邀赴美国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有关幽默艺术的会议,顺便还在费城社区学院和天普大学讲幽默原理。在那些地方会见美国朋友,无法作学术交流。虽然有翻译在,但他们没见过我的英文论著,很难进行讨论,谈不拢。为此我请朋友把我的论文译成英文,寄到美国的漫画杂志上发表。为了便于和国内国外的学者们进行交流,就把这些论文,中文的和译成英文的,合在一起,辑之成书出版。”方成说。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自强自信。当年因为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一个发问:“幽默到底是什么?”让他哑口无言,侯宝林接着又说了一句:“咱们都是搞幽默艺术的,这问题很需要解决。”他便决定去查书研究了,这一钻就是三十多年,成绩斐然。可见他这种迎难而上,不肯服输的性格由来已久。现如今中外文化交流的延伸发展又给他提出了新的课题,他再次自谋生路,努力让自己的幽默艺术研究突围出去,跟世界各国的学者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根据方成的系统研究,幽默艺术作为社会文明进步和语言进化的产物,不为一国所独有,而是各国相通的。正因如此,人们发现中外幽默艺术有共同的特点,比如曲折含蓄,又如奇巧有趣;人们在运用幽默艺术时也不乏共同的技巧,比如讽刺、双关、夸张、比喻等;它们可以发挥相似的效应,既是一些文艺作品的灵魂,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但是毕竟中外幽默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不尽相同,如果等而论之,不从文化和语言背景上去深入理解,轻则蒙在鼓里,重则还会闹出大笑话。正像书中一幅漫画所讽刺的,一个中国人嘲笑身边走过的外国男士穿着写有“同仁堂乌鸡白凤丸”字样的上衣,而他自己的上衣前胸却堂而皇之地印着美国的休闲鞋品牌“Camel”。在运用别国语言开玩笑时,尤其要慎重。美国人特鲁·赫伯写的《幽默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一位擅用多国语言的著名演说家在波多黎各用西班牙语演讲,正说到一个6岁女孩被羞辱,不知为何引起在座的哄堂大笑。原来当地西班牙语“羞辱”一词还当“怀孕”的粗话来讲。由此可见,中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不仅仅在于发掘相互之间的共同点,更在于展示各自的特性,从而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幽默艺术》一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通过幽默艺术的交流平台,系统展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幽默实例,有助于外国人切实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在探讨幽默的特色时,方成举出“寓庄于谐”的特点,像漫画总是习惯于对社会上不合理、不合法、不道德的事物现象及人物进行评议和夸张的表现。这种讽刺画在西方也有一些,而在中国迅速发展,并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因为它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十分吻合,正像让·诺安《笑的历史》中所引述的“西方人善于表情严肃地表达幽默,而中国人则善于以幽默的方式表示严肃的态度!”“中国人有一种稳重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是以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广博见识为基础的。”方成在详述幽默技巧时,认为谐音和俏皮话独具中国的语言特色。谐音充分反映出汉语同音字多的现象,如把催人上进的“向前看”改成谐音的“向钱看”,立刻成了讥讽人贪财的话;沈天呈的漫画“有礼走遍天下”巧妙化用俗语“有理走遍天下”,对走后门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俏皮话则是前半句起兴,后半句落到实处,前言一搭后语,让人发出会心的笑声,颇具巧力。所举例子很多,如“狗掀帘子——净仗着嘴”,充满奇趣。
 
面对长期以来“幽默源自英国”的说法和“中国人幽默吗?”的质疑,要想申明中国的幽默艺术由来已久,他找到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关于优旃、东方朔等人搞笑的记载,进而表示“中国人应该是很理解幽默的,因为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史,有形成幽默语言的条件”。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专制体制下,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用文字表达幽默很危险,所以流传下来的幽默文学作品很少。相对而言,中国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成为幽默艺术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深厚土壤,他在《中国的俗话和谚语》、《笑话种种》、《老百姓的幽默》里广泛列举了古往今来的幽默实例。
 
这本书越往后读,越为方成老先生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为了让中国的幽默艺术研究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站到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印证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色所在和发展历程,他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推出双语著作,堪称有益的尝试。将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对照出版,无论对于国外幽默艺术研究的同行,还是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曲艺的外国留学生或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者都是十分便利的文本形式,特别是就其研究和参证的准确性、有效性而言,较之单一语种会更胜一筹。
 
近年来,国家极力提倡对外文化交流以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令人遗憾的是图书进出口贸易逆差仍没有显著的改观,当众多科研院所的中青年学者因为物色不到合适的英译者,或落实不了翻译资金,而在图书“走出去”的门槛外徘徊踯躅之时,方老先生已经身体力行,做出了表率。
 
《科学时报》 (2010-2-25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