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钟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4 21:26:46
陈明:与丁玲风雨相携五十年

 
□本报记者 钟华
 
2010年初,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丁玲的丈夫、中国现当代剧作家陈明的口述回忆录《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此时,陈明已是93岁的耄耋老人。
 
《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讲述了陈明与丁玲半个世纪的风雨姻缘,突出了两位老革命文艺工作者对党终生不渝的信念,本书描述了从抗战(延安时期)、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反右蒙冤到“文革”遭遇,以及平反后重新投入工作的曲折生活经历,细节丰富生动。
 
一部陈明的回忆录,却选择了以丁玲作为主角,陈明是这样说的:“当我开始接受访谈时,我只打算谈谈自己,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参加学生运动,又如何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我的这些经历,对于现在年轻人了解历史,不无裨益。但谈着谈着,就谈到了丁玲。因为我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和丁玲共同度过的,而且和她在一起的岁月,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因此,我的回忆录最后命名为‘我与丁玲五十年’,这里面也可以为研究丁玲的人提供一些资料。”
 
一段“倒追”来的爱情
 
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丁玲的人生经历也是迭宕起伏,充满了波折与磨难,无论是与革命烈士胡也频的短暂婚姻,还是将她陷入噩梦一般生活的丁冯之恋——坊间流传的她与冯雪峰之间的情愫,这些故事更成为人们不胜唏嘘感叹的话题。然而,她人生最后一段恋情,与陈明结合的不被众人看好的“老妻少夫”的婚姻,却长达50年,而且成为她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光里唯一的幸福与慰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丁玲对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是不放心你,你太苦了。”
 
陈明1937年5月4日到达延安后,加入了文化服务团体西北战地服务团,而西战团的主任正是由丁玲担任。陈明这样回忆他第一次见到丁玲的情景:“她穿着军装,打着裹腿,系一根皮带,和大家一样,我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印象。”尽管在工作中他和丁玲接触较多,感到她平易近人,但他并没有对丁玲产生特别的感情,也感觉她对自己的关心超出了一般朋友,但一直视她为姐姐。
 
陈明和丁玲之间,是丁玲主动挑明的关系。资历与年龄的巨大差异,使他们二人的关系,在延安也成了一些人谈论的话题。性格风风火火的丁玲在年轻时就是一个不重门第只重感情的人,她自然不在乎这些,然而相比之下,陈明的压力要大得多。
 
最终在延安蓝家坪一间窑洞里,苦恋了5年的丁玲和陈明终成眷属,这一年丁玲38岁,陈明25岁。
 
他是丁玲的守护者
 
从这间窑洞开始,他们相依相携走过了长达50年的人生。他们一起参加整风审干,参加晋察冀边区土改,在北京改编剧本、拍摄影片,在北大荒建设新家,在“文革”中度过狱中生活,平反后重返北京等,他们遭受了无尽的苦难,却始终矢志不渝。
 
有学者说,陈明一直扮演了丁玲守护者的角色,一是在丁玲命途多舛的岁月中,不离不弃,成为其坚强的后盾;一是在政治上、历史上维护丁玲的名誉,尤其在丁玲1986年去世后,陈明一直是丁玲名誉坚定的捍卫者。
 
在书中,陈明对丁玲的个人历史进行了探讨,揭示和记录了他们的真实人生、精神世界和爱情生活,也从个人的传奇的命运中追索出那个时代的种种复杂人物关系的细枝末节。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是毛泽东对作家丁玲的称赞。陈明在书中回忆到:“1937年初,中央从保安迁到延安,丁玲也从前方回到了延安。那时延安的民主气氛很浓。丁玲刚到延安不久,毛主席问丁玲对延安的印象怎么样,丁玲在主席面前很随便,信口开河开玩笑说:我看像个小朝廷。主席也笑着说:好哇,那你给我封官哪。丁玲说:林伯渠可以做财政大臣,彭德怀做国防大臣,董必武可以做司法大臣。毛主席又说:你还没有给我封东宫、西宫咧。丁玲说:那我可不敢封,弄不好贺子珍还不跟我打架呀!从延安时期的融洽,到解放后的渐渐疏远,书中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此外,对于大家关注的丁玲与沈从文的恩怨、丁玲与周扬的矛盾,陈明也一一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读者作了细致的叙述。
 
一传三递的接力棒
 
《我与丁玲五十年——阵明回忆录》的由来,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当时北京一家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历史文化名人口述丛书”,陈明也被列入名单之内。查振科受一位参与丛书策划的朋友之托,担负起记录、整理陈明口述的任务。
 
从1998年3月31日到1999年6月16日,主要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查振科带着一部小录音机来到木樨地陈明公寓,听老人讲述他那五味俱全、波澜起伏的一辈子。然而从2000年开始,陈明为了着手出版一套完整的《丁玲全集》,暂时中止了他的口述回忆录工作。2004年底,丁玲百年诞辰活动结束,查振科已经出任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无暇继续这项工作。陈明的晚年老伴张钰拿起了这个接力棒,这样的工作进行了两年多。2006年秋天,张钰突患食道癌住进医院,而年届九旬的陈明老人也两次患脑出血,住进医院。
 
陈明、张钰的健康状况,已经无法继续承担繁重的文字工作,他们经过商量,物色了新的人选。2007年的某一天,李向东应约来到木樨地,两位老人告诉他:“这项工作,只能由你来完成了。”李向东与陈明老人走动较勤,关系较密,又曾经与王增如一起编辑撰写了《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丁玲陈明爱情书简》等书,对于陈明的历史和经历的那些事件都较为熟悉,是最理想的人选。他毫不犹豫地接过接力棒,这是冲向终点线的最后一棒。就这样,这部稿子前后历时10年,经过查振科、张钰、李向东三个人,齐心协力终于完成。
 
陈明在北京木樨地公寓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十分欣慰这本书在中国大百科出版社能如此快速地出版。93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与记者的谈话也永远围绕着丁玲,仿佛她依然在身边一样。
 
《科学时报》 (2010-2-25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