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黎荔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2 21:55:35
汲取儒家文化精华 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2009年12月9日晚,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做客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儒学与精神家园》的讲座。
 
精神家园是稳定的依靠
 
十七大报告有许多亮点,张茂泽认为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重要命题。
 
什么是精神家园呢?“精神家园就是我们精神上的家。”张茂泽说,“我们有世俗的家——我们的父母、孩子、房子,但这是用金钱衡量的物质之家。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孟子所言的‘安宅’,即精神上的家,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依靠。”
 
张茂泽指出,精神家园与物质上的家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终极性。所谓终极性,即指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条件上的绝对性与逻辑上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物质的家会随外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精神上的家园将会是我们稳定的依靠”。
 
儒学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国,把中国当代思想空间当做跑马场互相竞争,目前还不知道谁胜谁负。对此,张茂泽表示,儒学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
 
首先,儒学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关于“终极性”的关怀思想。
 
其次,在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上,儒学相较于西方宗教文化至少有三个优点。第一,儒学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理性化。宗教的发展趋势是趋理性化,而儒学一开始便顺应这个规律,说明儒学有其先进性。第二,儒学“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思想比宗教中“体用”割裂的观点更具人文气息。宗教将人与神对立起来,有一定的消极性,而儒学将“天”世俗化,为“天命”在世俗找到了落脚点,又将世俗生活神圣化,阐述了人生的意义。第三,儒学中追求学习第一,而宗教讲究信仰第一。基督教从“我信”开始,儒家则从“我学习”开始。《论语》开篇就讲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了学习才有对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才会有明确的信仰,才能构建起自身的精神之家。
 
“这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或信仰的最大特点,即通过学习等修养活动逐渐解决人的信仰问题,让天命尽可能人性化,让信仰尽可能理性化或德性化,以‘德’(人的天赋和后天综合修养)为桥梁,实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价值。”张茂泽说。
 
儒家的终极价值
 
张茂泽认为,从精神家园的建设角度考虑,终极价值是人们的终极关怀对象,也可以说就是能够满足人们终极需要的形而上本体。“终极价值是现实价值的根源,是现实价值的根据,是现实价值可以得到实现的最高层次”。
 
古代儒家将其终极价值称为“天”或“道”等。古代儒家所谓“天”,也叫做“天命”、“命”等,它作为终极价值,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人是价值的直接源泉,但天却是人的本原。儒家的口头禅是“天生……”,如孔子:“天生德于予”,如《中庸》:“天命之谓性”,如《系辞》:“天生神物”等。第二,人是价值的直接源泉,但天却是人的根据。换言之,人本于天,人会自然地顺于天,敬畏天。人是可以追求自由的,但在人力不能改变的最终结局方面,在人生最后目的能否实现的终极意义上,人不得不以天为自己的最高主宰。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就是这个意思。对这样的天,人们只能顺从,同时不免有敬畏情绪。第三,人是价值的直接源泉,但人毕竟要归于天,以天为最终的归宿。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等具体价值条目的意义,只有在这种天人合一思路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确立,也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
 
“于是,在儒家看来,所谓价值的本质,就是天命在人生中的实现;有多少实现,就有多少价值;无实现,则无价值;反其道而行,叫做违天悖德,乃是负价值。”张茂泽说。
 
随着思想历史的进展,儒家所谓的“天”,逐渐理性化为“道”,于是,“道”成为表示古代儒家终极价值的范畴。张茂泽认为,这一点,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就已经基本具备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自己一生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局面,以志于道、学道、闻道、行道为职志,在实践中展示了以道为终极价值的生活形态,对古代儒家影响极大。
 
“当然,古代儒家所谓‘道’,作为本体范畴,在思想史历程中,其意义是逐渐得到展开的。”张茂泽介绍,在这个历程中,气、理、心三个范畴,都曾经被一些学者分别断定为就是“道”,形成了气论或气学、理论或理学、心论或心学;但是,每一派又都不排斥另一派的范畴,而是力图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内容,如理学吸收气学的合理内核,大讲理气关系,如心学吸收理学的内容,着重讨论心理关系,如气学吸收心学的内容,对于心物关系尤其在意。
 
“古代儒家每一学派事实上都吸收了其他派别的思想概念,将它们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各个学派的思想,都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综合风貌。”张茂泽建议要用历史的眼光,将历史上出现的这些派别,分别看成是古人对道本体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些要素或某一个层次或某一个阶段的讨论。
 
根据这个思路,张茂泽认为,古代儒家终极价值范畴“道”,就至少包含有三种次要的价值意义,作为价值本体的内在要素。第一,生命价值,这是生生不已之源,古人一般以“气”范畴表示。第二,人性价值,这是世界的规范,至善、中庸、和谐都是对这个价值的不同描述。至善从最高价值、终极价值的存在形态说,中庸从价值本体的抽象运动形式或运动规律说,和谐从价值本体的必有功能作用说。第三,精神价值,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中庸》说“从容中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则说“万物皆备于我”,理学家所谓“仁者与天地万物同体”,心学家所谓“心即理”,都强调价值本体的主体作用。“以上三种价值的综合,才能构成儒家价值整体形态,缺一不可。”张茂泽指出。
 
建设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在张茂泽看来,儒学建设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固然有天命信仰,但发展的是人的成人使命意识和文明使命意识,凸显了传统天命信仰的人文色彩和理性因素,挺立了现实人生的神圣和庄严,同时建基于理性色彩很浓的求道、修道、悟道、行道的修养活动。
 
“古代儒家终极价值实现的历程,也就是其所谓修身或修道的过程。”张茂泽说,“在个人处,实际上也包含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是三者的统一。”
 
第一,养生,如孟子讲,养生送死无憾。儒家非常重视传宗接代,重视经济生产和人口生产,推崇长寿人生。实际上这就要求通过较好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满足人们的功利需要,力争健康、长寿,实现生物生命的价值。第二,率性,如《大学》强调“明明德”,《中庸》说:“率性之谓道。”率性的关键环节是“明明德”,是对道体的觉悟。孔子的“学而时习”,《大学》的“格物致知”,荀子的“虚一而静”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三,养心,孔子的克己、《大学》的诚意正心、孟子的寡欲等,都是为了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养心的基本内容是将对道的觉悟转化为自己现实人生的内在血脉,在生产生活中扩大心胸,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主体性。
 
“精神家园是我们的依靠,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体部分,我们对此的学习和弘扬就是要解决当代人们的依靠问题。”张茂泽最后希望年轻人努力学习和汲取儒家文化精华,并以此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行、引领价值追求,同心同德,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黎荔/整理)
 
《科学时报》 (2010-2-23 B4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