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
|
建立新机制 创造新业绩 |
|

□本报记者 包晓凤
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支持和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竞争力,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先行先试,配合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启动了《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
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
据中科院生物局局长张知彬介绍,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实施的《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正在积极争取地方支持,推动浙江湖州、苏州、无锡、山东莱阳、广州等区域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
据了解,该计划旨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政、产、学、研、金的新型合作模式,使中国科学院建成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能够为企业服务,积累的一批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创新技术成果不断向国内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转移转化,形成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持续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
张知彬介绍说,该计划启动时正逢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通过科技创新,有效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发展,是该计划的首要任务。计划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按照《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国务院批准该计划由中科院牵头组织实施,作为中科院组织实施的“应对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之一,使中科院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2009年1月,中科院形成《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建议方案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第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涉及总投资5.3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300万元。
“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成立的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联盟、药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基础上,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张知彬介绍,目前创新联盟成员企业130余家,创新联盟是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促进计划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该计划实施两年来,创新联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的拥护与支持,联盟的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通过联盟的发展,加强了国内产、学、研单位长期的交流与联系,推动了长链二元酸、多拉菌素等多项自主创新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有效促进了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高度重视该计划的组织和执行情况,亲自批示要求:“扎实推进,建立新机制;务求实效,创造新业绩。”
据了解,目前,该计划正在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联盟内企业融资开展研发、产业化等工作提供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同时,在国家各部门的支持下,加速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发展,不断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技术转移的机制体制,推动一批生物高新技术项目陆续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为把生物产业培育形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现代生物技术已开始进入规模化和产业化阶段,生物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我国已将生物产业作为未来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新兴产业进行系统部署。
目前,国内生物产业发展尚存在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益低、产业竞争力不足、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等普遍问题。能否解决产学研脱节、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问题,逐步提高生物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国生物产业的未来。
“通过实施该计划,将推动一批企业产品实现升级换代,促进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提升一批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和地方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集聚,为传统产业的调整与振兴,为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学时报》 (2010-2-22 B4 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