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向高远 志在引领 |
——长链二元酸产业化项目落户山东瀚霖生物技术公司的故事 |

□本报记者 刘欢
1969年,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院士不顾当时的种种困难,组织了烷烃代谢研究组,采用诱变育种技术创立了烷烃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的新工艺。1986年,中科院微生物所陈远童研究员接过接力棒,成为课题组负责人,继续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的应用开发研究。2007年,“长链二元酸的研发与工业生产”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4月,以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为核心技术的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地处胶东半岛的莱阳见证了凝聚两代科学家40年心血研究成果的规模产业化进程。
结缘长链二元酸
长链二元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化工合成法只能生产十二碳二元酸,由于条件苛刻,合成工艺复杂,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此法虽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至今年产量不足1万吨。而微生物发酵法可以生产十一碳到十八碳的一系列长链二元酸,条件温和、常温常压、工艺简单、收率高、成本低、没有环境污染,可以大规模工业生产。
已在美国上市的江波制药公司董事长曹务波决意进军生物产业之时,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进入了他的视线。市场调研表明,世界上每年以长链二元酸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总产值达420亿美元,近几年来,国内外市场对长链二元酸的需求量达20万~30万吨/年,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长链二元酸市场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我国虽已建成一批利用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年产量数千吨乃至上万吨的企业,但这个规模距离国内外每年几十万吨的需求量依然有一定差距。因此,建设更大规模的长链二元酸生产企业迫在眉睫。曹务波看准此契机,成立了瀚霖生物,受让中科院微生物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第三代专利技术,并聘请陈远童为首席科学家,开始长链二元酸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建设。瀚霖(Hilead),取英文high(高远)、lead(引领)之意,旨在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引领绿色化学生产。
政产学研合作共建世界最大生产基地
瀚霖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的长链二元酸产业化项目总体规划为生产能力6万吨/年,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计划5年内分3期建设完成。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底已在山东莱阳正式投产。二期工程于2009年9月底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2万吨/年。三期工程计划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建设规模为3万吨/年。目前,该项目产品销售合同总额已达58500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基地。
瀚霖生物运用其市场融资与运作能力,自筹一期建设经费7亿元,保证了一期工程按计划正式投产。在建设过程中,长链二元酸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专家组评审,被列为专项扶持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项目,并被山东省科技厅推选为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示范基地,中科院也将瀚霖生物纳入了中科院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长链二元酸项目的建设得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以及中科院和省、市各级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亲切关怀。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项目的发展作了“发挥各自优势,地院高效合作”的重要批示。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姜大明分别亲临公司检查指导工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在一期工程正式投产时表示,长链二元酸项目是政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典范,是中科院近年来在生物技术领域成功的产业化示范工程。
依托该项目组织筹建的生物技术工业园已正式启动,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中科院与莱阳市在长链二元酸项目的合作中也找到了默契,决定联合共建中科院微生物所莱阳生物产业基地。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产业化示范企业,瀚霖生物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为提升创新能力,瀚霖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北京联合成立长碳链二元酸研发中心,与郑州大学在烟台联合成立特种工程材料研究开发中心,联合研发高附加值的下游系列产品,不断深化项目研究,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产品产业链,为企业后续的发展建立起强大的技术后盾。
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使瀚霖生物在延伸产品产业链上有了新的突破。2009年8月,瀚霖生物与郑州大学工程塑料研究室签订合作协议,以长碳链二元酸为原料合作生产长碳链二元酸尼龙1212以及半芳香尼龙12T。该项目已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其中尼龙1212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瀚霖生物的企业文化手册上,公司的目标被描述为“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物产业基地”,依托于科研机构雄厚的技术积累、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科技管理部门的有力组织和推动,瀚霖生物正步履坚实地朝着设定的目标迈进。
《科学时报》 (2010-2-22 B4 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