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包晓凤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1 21:22:59
主编寄语
 
亲爱的读者朋友:
 
现在呈送在您面前的是《中国生物产业》双周刊。我写这段话的时候,心情既充满期待,又有几分忐忑不安。
 
之所以创办这个新的双周刊,是缘于几个考虑:一是生物产业是一个高科技产业,它既带有传统产业的优势,又最大程度上集成了近几十年发展而在近几年崛起的生命科学,是朝阳型产业;二是生物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至今并没有过时。朋友们一定记得发生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的沉痛事件,那不但给众多的孩子和家庭带来伤害,同样严重地伤害了食品行业的社会信誉;三是在发起、组织和参与3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过程中,亲历了各级政府、各行业学会协会和企业积极投身中国生物产业建设的热烈氛围,切身感受到中国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朝气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触动之下,深觉新闻工作者应在生物产业发展进程中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尽绵薄之力;四是作为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大型主流日报,我们更要充分地反映科技工作者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为民,将生物科技应用于人民生活和社会需求的所思所想,所为所做。我们大家都知道当年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那是以袁先生为代表的当代科技工作者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何等伟大的贡献啊!
 
媒体是做什么的呢?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随着媒体市场的日益细分,我们要在及时报道生物产业进展的前提下深度开掘科技工作者关于生物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前瞻性地与读者朋友共同讨论生物产业的热点、难点、兴奋点,向读者朋友们提供关于生物产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我主编过另一份双周刊的经验,那就是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预测事件引发的事件,探讨意义之上的意义,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向读者提供知识,提供力量,提供信心,提供灵性。
 
人的缺点是往往说的比做的好,我与我们编辑部的同志则努力使我们做的与说的一样好,甚至做的比说的还要好。期待着您的关注与批评。
 
《科学时报》 (2010-2-22 B1 中国生物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