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衣晓峰 好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2-21 21:22:59
黑龙江疾控中心揭示三聚氰胺肾损伤机理
 
本报哈尔滨2月21日讯(衣晓峰 记者好诚)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三聚氰胺引发动物肾损伤的发病机理、病变特点、肾脏结晶体形成的条件。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对三聚氰胺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安全管理限量值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三聚氰胺俗称蜜胺、蛋白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常被用于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等行业。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消耗袋装食品,接触与其相关的产品,并且在加热过程中,三聚氰胺可经容器或包装材料而迁移至食品。因此,三聚氰胺的食品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再次将三聚氰胺的毒性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因三聚氰胺并非食品添加剂,国内外至今仍对三聚氰胺的毒性研究资料掌握甚少,对三聚氰胺在肾脏形成结晶体的奥秘尚未阐明,所造成肾损伤的量效关系、结晶体与肾脏病理损伤的关键环节等问题也缺乏深入探讨。
 
由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毒理所主任医师王玉燕领衔的课题组,在研究中首次成功建立了三聚氰胺在肾脏形成结晶的大鼠动物模型,重现了这一疾病的病变过程,研究方法科学先进,具有可重复性。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血液生化分析、实验病理诊断、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等多项科技手段,揭示了三聚氰胺所致大鼠肾损伤的病变特点、量效关系、肾脏结晶体形成条件。研究结果确定肾脏为三聚氰胺的毒作用靶器官。其发生机理是三聚氰胺在胃内由胃酸催化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两者在肾脏再结合形成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结合晶体,晶体充满肾小管,使肾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因管壁的挤压作用而使肾组织严重缺血,导致肾脏呈现出特征性土黄色沙石样的外观。
 
观察结果还表明,三聚氰胺结晶体还可导致肾脏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引发肾脏代谢功能障碍,使血中尿素氮、肌酐等含量增加,最终使实验动物发生肾衰竭。科研人员在研究中首次采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肾脏中形成的结晶体为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的结合晶体,进而证实摄食三聚氰胺可使肾脏中形成三聚氰胺—三聚氰酸结合晶体,此手段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专家评价指出,这项课题的完成填补了我国三聚氰胺毒理学的研究空白,增加了人们对三聚氰胺毒作用机制的了解、认识和认知水平,不但对基础医学、药学和临床医学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国家制定食品、饲料中三聚氰胺安全限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该项成果最近获得了2009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学时报》 (2010-2-22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