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何燕江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39.00元
□本报记者 杨新美
很多观众在看完两个小时的《孔子》电影后,可能仍有意犹未尽之感,镜头外的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中究竟还有什么样传奇的故事?
如果说电影《孔子》让我们看到了孔子人生中的几个片段,电影的蓝本——《孔子》这部史诗性的传记小说则从孔子的家庭、出生、求学讲起,历数其结婚生子、开办学堂、参鲁政务、周游列国、杏坛讲学,直至终老,将孔子的一生和春秋大时代完整、详实地展现于世人眼前。电影让人们看到一个伟大的孔子,小说则让我们明白了孔子如何变成伟人。
勇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孔子被人们尊奉为圣人。这样一个圣人,平生有着怎样的经历?有人执著地寻找着答案,有人试图用文字将其勾勒,却也因为孔子有“圣人”之名而望而却步。他们就不会有所顾虑吗?
“想拍《孔子》这部电影,我个人的想法是产生在《汉武大帝》拍摄期间。”胡玫表示。《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治国方略之一 “独尊儒术”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把儒学奉为国学。这段历史让她有了寻中华文明之根并拍成电影的想法,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孔子。胡玫发现,在国际上,孔夫子被看做中华文化的象征人物之一。但是,他的真实生平和事业经历,由于历史上被历代尊孔者正面的神化、圣化,批孔者反面的异化和丑化,涂上了浓重的脸谱色彩,产生了严重的误解和歪曲。这使她有了拍摄电影《孔子》的想法。
但此后,接踵而来的是胡玫的多次犹豫和放弃。“我们是凡人,我们也知道这是不可为而为之的事,能不能走下去?就像长征似的,我们不知道前方是不是胜利的彼岸。”胡玫说。
当得知日本、韩国声称孔子是他们的祖先,都有人蠢蠢欲动欲拍摄讲述孔子的电影……来自方方面面的一些信息,深深地触动了胡玫。 “我们的先师圣智,他的文化解释权应该在我们国人手里。我们一定要起来做这件事。”胡玫说,“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总得有人去吃,不在意别人在我们的后面踏着我们的肩膀再前进,但是我们要敢为天下先,所以就挑战了这个项目。”
于是在2007年初,胡玫找到了何燕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请他写剧本。起初,何燕江比较反对,“孔子这个广为人知的人物就是位教育家,是一位坐着天天讲故事的老师”,觉得写这样一位圣人没意思。尔后,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不然,“孔子是从古至今被歪曲得最厉害的人物,俨然成了一个工具,每一派要实现其政治理想时,就会说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在逝去两千多年后,被后人这样说,那般定义,那真实的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何燕江对此疑惑不解,同时也萌生了他写书的念头。
有一位国学大师说过:“盲目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崇拜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现在应该是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何燕江就在这句话的激励下顶着压力创作出了这本书……
不戏说、不说教
何燕江是一位“70后”编剧,200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也只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人,是否能驾驭好这部作品?当第一次看到何燕江拿去的《孔子》初稿时,胡玫惊讶不已,觉得其出手不凡。她说:“何燕江的境界、胆识都让人钦佩。”胡玫被开篇描绘的“天狗吞日”之景象所震惊,仿佛瞬间超越时空。
“可以看得出,何燕江为了写这本书做了非常扎实的功课。”胡玫说,他对春秋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他的小说仿佛一泻千里,没多久就完成了。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何燕江蓬勃的创作热情。
为了让读者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子,为了让一直悬挂在墙上的、被尊为圣人的形象走下圣坛,走近世人,创作过程中,何燕江努力营造春秋各国之间关系的大氛围,同时也努力塑造了除了孔子之外的鲁君、季平子、阳虎、晏婴等人,希望更好地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孔子的思想由来。
在书中,何燕江有时为了戏剧矛盾冲突的需要,略微调整了一下某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但他说,讲孔子的故事无法脱离当时的环境,因此书中所有的历史事实都是曾经存在过的,至少是有记载的。
何燕江受到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的启发,理解了对于历史人物要设身处地地以人看待,要用他们不同的处世逻辑和做事方法,结合历史事件,推敲其中的利益关系,以此更好地建立人物关系和思想走向。因此创作《孔子》时他注重寻找历史之间的联系,关注事件背后的各个人物利益点,并从中找到其逻辑线,给每个人设定合理的逻辑线来讲述这段历史。
“《孔子》一书写的孔子是活生生的,是一个‘活’人。”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以前人们怕戏说,戏说就是罪大恶极,但是说教也有可怕之处,把孔子的大道理,把《论语》全搬到书中说教,很可能使年轻人对孔子不感兴趣,无法靠近。而将《孔子》看做还原孔子也好,再创造孔子也好,这部书避免了这两方面,既不说教又不戏说,这是最可贵的地方。
慈悲 儒雅 奋斗
胡玫让观众在电影《孔子》里看到孔子如何施以仁政、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孔子》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不屈不挠地奋斗、学习、进取,人格不断发展,为实理高尚理想献身奋斗一生的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经历和故事”。
韩愈在《师说》里有过一句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何燕江说,他对此言深以为然,无法想象一个生下来就会循循善诱教导别人的孔子,相比之下他更愿意带给读者一个在悲剧的人生里逐步找到自己目标的孔丘。电影只有120分钟,无法将50余万字的《孔子》中的全部情节展现在屏幕上。因此我们在《孔子》一书里能看到很多电影中所没有的情节。如电影里我们可能看到的反面人物少一些,在书里则会看到大量的反面人物,这些人是孔子前进的障碍,而何燕江也正是通过这些阻碍凸显了孔子是如何一步步突破并成为受人尊敬的先贤。
胡玫说,孔子是位慈悲为怀的大家,儒雅和他的宽怀、仁善是融合在一起的。张颐武则说,现在人们都把孔子理解为最伟大的圣人,其实他是很生动、很有趣的人。《论语》里孔子和弟子们谈理想、谈人生,其实是很自然的性格流露。孔子这个人有活泼、开朗、有趣、自然的一面,“我觉得年轻人不必把他想成高不可攀的伟人,其实他也是蛮生动、蛮活跃的人”。
何燕江用了“奋斗”、“自强不息”两个词语来道出自己心中的孔子。张颐武也赞同,“孔子确实是奋斗者,坚韧不拔,对自己的理想、对世界的看法非常坚守,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的信念不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不改变,这是孔子始终如一、坚持不渝的。”
胡玫在序言中表示希望这本书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弘扬孔子生平中追求光明、正义,不畏强权,与分裂势力斗争的精神;好学不倦,诲人不倦,追求仁善的人道精神;热爱生命和自然,向往建立一个理想主义的和谐社会的精神”。愿人们都能更清晰地认识这位活在我们心中的智者,愿孔子的思想能继续发扬光大……
《科学时报》 (2010-2-4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