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赵致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26 21:11:10
过去未来共斟酌(下)

 
□赵致真
 
如果说“未来世界”对20年后的生活作了短期预报,1939年纽约世博会主展馆内的“民主城”则大胆描绘了100年后理想的“乌托邦”。这是著名设计师德莱弗斯创作的超大型立体透视全景模型,直径55米的“穹庐”覆盖下,“民主城”临江而建,街道以纪念塔为中心沿放射状延伸,全城使用水力发电。没有工业区,没有污染,没有噪声,没有交通拥堵。参观者站在百吨重的双层旋转阳台上俯瞰全城。著名的CBS电台播音员卡尔顿波恩以浑厚的嗓音娓娓讲述着明天的故事。穹顶上的荧光材料被紫外线照亮后变成淡蓝色的巨大屏幕,放映出2039年的人们高歌猛进的英姿。维持“民主城”模型运转需要100个工作人员。在都市化过程伴随着污染、喧嚣和混乱的年代,德莱弗斯的设计可谓高瞻远瞩了。
 
1939年纽约世博会最具未来眼光和科技含量的展品要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时间仓”了。这是一件重达363公斤的“包裹”,寄给5000年后的人类子孙。刚刚发明的库帕洛依合金由99.4%的铜、0.5%的铬、0.1%的银组成,具有钢的强度和纯铜的抗腐蚀能力,是制作“邮封”的最佳材料。2.3米长的鱼雷状外壳由7个铸件接合得天衣无缝,里面的玻璃“内胆”抽掉空气并充盈氮气以防止氧化。1938年9月23日正当秋分时节,这个层层密封的百宝箱装满时代的礼物,随着敲响3声中国铜锣,埋进法拉盛世博会场15米深的地下,150代以后的考古学家将把它从5000年沉沉大梦中唤醒。
 
为什么把“邮件”的旅程定为5000年?这是因为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始于5000年前,那时还没有金字塔。当“时间仓”在5000年后出土时,我们正好处于人类一万年文明史的中间点。
 
一个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反复遴选,最后确定了放进“时间仓”的五大类物品。日用类包括闹钟、开罐头刀、眼镜、自来水笔、曲别针、牙刷、扑克牌等35项;原材料类包括棉、麻、丝、羊毛、橡胶、各类金属等75项;杂物类包括种子、钱币、插头、光学仪器等;缩微胶卷则拍摄了各类书籍和印刷品22000页,图片1000幅;最后一类是15分钟的新闻电影纪录片,包括休斯1938年环球飞行、欧文斯在柏林奥运会上打破百米纪录、1939年纽约世博会筹建过程,还有日本飞机1938年6月轰炸中国广州。这些样本是时代的横断面。其中的知识容量任何学者都不可能完全掌握。一份精心编写的“看图识字”则为了教会5000年后的人类如何读懂今天的英语。世博会还用特别纸张和油墨印制了3650册《时间仓指南》,其中1650本为布面金印精装,2000本为纸面铝印简装,分送到全世界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教堂等处,希望其中的幸存者能被5000年后的子孙看到。书中标明了“时间仓”的方位是北纬40°44′34″.089,西经73°50′43″.842。这样的精度能在地球上找到一枚硬币。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各为5000年后的子孙写了一封150字以内的短信。几位哲人都对未来表示了深深忧虑,爱因斯坦用德文写道:“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发明创造精神,使人类的生活大为便利”,但“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没有组织。每个人只能陷入被经济循环所淘汰的恐惧中,并被贪婪的占有欲所驱使。进而是不同国家的人们周而复始的互相残杀”。爱因斯坦对人类前途充满悲观,他显然洞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即将降临。
 
1964年纽约世博会依然盛大而热烈,53米高的不锈钢镂空地球成为法拉盛公园新的地标建筑,“通过理解架起和平之桥”是这次世博会的主题。经历了二战浩劫的人们更加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威斯汀豪斯公司再续前梦,给5000年后的子孙又发送了一个“时间仓”。它鱼雷状的外形看上去和1939年“时间仓”如同孪生姐妹,但却是用最新的克罗马克不锈钢制成,重136公斤,由3部分拼接。威斯汀豪斯露天展馆中央,3个30米的铁塔将闪亮的“时间仓”竖直悬吊起来,就像一柄凌空高挂的达摩克利斯剑。“时间仓2号”搭载的物品不再沿袭1939年“时间仓1号”的百科全书和历史年鉴模式,前史密森尼学会会长卡迈克尔领导的14人评选委员会更偏重展现25年来的变化,让后代能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从核物理和空间技术的设备部件、碳14标本,到激光器、计算机存储器、半导体收音机、宝丽来相机;从人工心脏瓣膜、避孕药,到电子表、信用卡、比基尼、圆珠笔和过滤嘴香烟。威斯汀豪斯馆参观者的名字还能记录在“时间仓”里的缩微胶卷上“万古流芳”。1965年10月16日,“时间仓2号”在万众瞩目中埋进法拉盛公园草地,方位是1939年纽约世博会“时间仓”正南3.05米,一座花岗岩纪念碑成为这两个先后入土的“长眠者”永久的标志和守卫。
 
1970年3月至9月,日本大阪举办了亚洲首次大型世博会,创造了6400万人蜂拥而至的历史最高纪录,70米高的太阳塔内展示了人类进化的辉煌历程和日本明治维新百年来的巨大变化,而大阪世博会的压轴戏是又一次对5000年后的子孙投放了“时间仓”。和1964年纽约世博会仅仅相隔5年,未来的考古学家也许会感到困惑,祖先们为什么如此频繁地在一个叫做“世博会”的“邮局”,寄来如此连篇累牍的厚重“家书”。但日本人显然有自己的理念。大阪“时间仓”是松下电器公司制作的两只完全相同的密封不锈钢罐,形状如东方人使用的汤锅,高1.3米、直径1米、重2.12吨,进行灭菌处理后用氩气充盈。社会公众和27名专家经过认真评议,最后确定了2090件标本,放进“时间仓”29个间隔中。既报喜,也报忧,既庆贺,也反省,应该是大阪“时间仓”的一个特色。入选清单里不仅有体现时代进步的钚原子钟、内窥镜、太空食品、小型电视机部件等,也有反映时代负面的手铐、假币、地球濒危物种,还有广岛、长崎原子弹轰炸的遗物8件和照片20幅。究竟该对遥远的子孙说些什么,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话语权”。
 
大阪世博会“时间仓”没有请当代名人给后世留言,日本全国小学校开展了热火朝天的作文竞赛,题目是“写给5000年后的人类”,优胜者的信将有幸放进“时间仓”,成为真正的不朽之作。一位入选的东京4年级小学生写道:“我真希望生活在你们的时代,但我现在也很快活。我有慈爱的父母,还有个妹妹可以争吵。我们必须尽力把事情做好,直到下一代接班。5000年后的朋友们,再见!”
 
1971年1月20日至28日,两个“时间仓”在庄严仪式中先后埋进大阪公园。它们一式两份互为拷贝,“时间仓1号”埋藏深度14米,直到6970年方能开启。“时间仓2号”埋藏深度9米,按计划2000年取出开封检查再放回原处,并且每百年“出土”一次,以观后效。“时间仓”及其内容物的复制品将存放在大阪博物馆,成为永久性展品。
 
站在世博会的“时间仓”前是令人怦然动心和肃然动容的。谁能担保5000年后地球上究竟是什么情景?未来究竟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美好,还是像我们担忧的那样糟糕?历尽沧桑的人类文明怎样才能在理性光辉的照耀下不再误入歧途?
 
每一代人的努力,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让后代来生活。世博会上的每一个“时间仓”,都寄去了对遥远子孙的爱和祝福,也寄托了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科学时报》 (2010-10-27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