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注重实效,步步为营 |
——知识创新工程13年国际合作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丁佳
有人称贵阳为“中国西南部的小纽约”,中科院2010年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别有一番深意。
10月13~14日,来自中科院院属149个单位及院机关相关部门的2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为总结知识创新工程13年的国际合作成绩和经验,谋划面向“创新2020”的国际合作新局面,促进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产出而展开研讨。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出席会议并致辞。
四阶段分步式发展
201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李家洋指出,今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科院“创新2020”即将启动之年。
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2020跨越发展的汇报》,为中科院未来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目标和任务。李家洋表示,中科院的国际合作事业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作了题为《面向“创新2020”的国家科技合作》的主题报告,总结了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国际合作的重大举措、主要成就和国内外影响。
吕永龙将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的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
1949~1978年是初期发展阶段,主要是吸收国际进步科学的经验,以期赶上国际学术水平;1978~1998年是恢复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扩宽渠道,扩大交往,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1998~2005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之后是全面发展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有效吸纳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使自主创新具备更高的起点。
“中科院率先打开了中国与西方进行国际合作的大门。”吕永龙说。而西方国家与我们进行科技合作的主要原因,已经由最初的简单交流,转变为现在对中科院科研整体装备和队伍水平的认可。
近年来,中科院不光制定了国际合作的战略,还更加注重实质性的推进。吕永龙解释说:“院机关层面协调好之后,下面的研究所和科学家层面会进一步实施,不会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些空头协议上。”
六大举措各个击破
国际合作局在中科院领导的指示下,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以保障国际合作工作更加顺畅地进行。
第一,不断深化战略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工作指导,引领国际合作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一套国际合作管理培训班、国际合作研讨会、所级领导上岗培训班组成的三级研讨培训制度应运而生。
第二,实施合作交流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创新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队伍国际化程度。中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项目,在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国际合作。
例如,“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专门邀请高水平的国外专家进行短期讲学;“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邀请副教授以上的高水平外国专家来中科院工作;“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专门针对40岁以下的外籍青年科学家来中科院进行合作研究;“国际组织梯队建设计划”则为我国人员到国际组织任职提供培训。
第三,实施对外合作重点项目计划,支持前沿交叉战略平台型合作,促进实质性国际合作的开展。这项举措以“种子基金”的方式,支持“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
第四,构建重大工作策划协调机制,加强院内外国际合作工作协作,保障重大国际合作成功实施。
第五,推进全院境外宣传体系建设,全面报道科技创新成就和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局曾两次举办“走进中国科学院”系列活动,向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外国国立科研机构以及国际企业介绍中科院情况。
第六,加强涉外政策法规研究,拟定中科院国际合作管理规定和办法,规范全院国际合作管理工作。吕永龙介绍,从2008年开始,国际合作局每年推出一部《中国科学院对外科技合作工作要点》,目的是调动各方面资源,推动当年重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同时也注重各研究所的信息反馈。
十项成效全面开花
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13年来,国际合作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成绩。
吕永龙在会上指出,这些年的国际合作工作加强了中科院与国际科技界的全面交流。“近年来出访人数趋于稳定,而来华学者大幅增加,现在后者数量已接近前者的2倍。”吕永龙说,“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愿意来中国科学院长期工作。”
在国际会议方面,中科院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已经从1998年的每年50个左右,发展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大型会议举办。“而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有若干会议’变成‘有影响的会议’。”吕永龙强调。
其次,国际合作工作提升了研究所的整体发展水平。比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世界上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等5个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了从“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究、到技术的转移转化,已建立起一个链条式的国际合作框架。
第三,国际合作还促进了重大研发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上海光源的国际合作,与美、英、日、法、德、意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保障了上海光源工程顺利进行并按期竣工,最终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国际合作工作还促进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修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引进培养了中科院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开辟了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方向,扩大了中科院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奠定了与发展中国家战略性合作基础,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显示度的合作成果,提高了国内外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的关注度。
李家洋则认为中科院的国际合作工作实现了5个转变:“13年来,国际合作从一般学术交流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从短期合作转变为长期合作,从双边合作转变为多边合作,从分散合作转变为集群合作。最重要的是,从跟踪学习为主的合作,转变为现在提出国际领先的项目计划、平等参与,甚至起到领导作用的合作。”
“创新2020”面向未来
吕永龙在会上分析了深化国际合作的国际背景,提出了面向“创新2020”国际合作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合作重点和实施方案。
吕永龙强调,面向“创新2020”,国际合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以有效吸纳共享全球创新资源为主线,加强重大国际科技活动的谋划,推进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搭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
此外,还要全球性合作与区域性合作并重,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并举,项目合作与吸纳优秀人才相结合,科技合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呼应,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宽领域、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大幅提升全院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能力。
作为中科院国际合作领域最高层次的研讨会,本次会议还特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作了《国家“十二五”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编制说明》的报告、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司长武云茹作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情况介绍》的报告。
“这次研讨会担负着中科院国际合作工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李家洋最后说,“希望全院能以‘创新2020’为主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国际智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我院创新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我院科技创新事业向国际一流的跨越发展而共同努力。”
《科学时报》 (2010-10-22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