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包晓凤 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18 6:59:23
构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战略框架十分紧迫
 
□本报记者包晓凤 龙九尊
 
随着生物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保护私权的专利成为各国抢占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分析人士称,在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构建全方位的专利保护战略框架显得十分紧迫且尤其重要。
 
长期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科研管理研究的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薛爱红在题为《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信息管理分析》的文章说,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自1996年开始,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就试图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来操纵全球市场。
 
“显然,制定一个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战略框架非常必要。”10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生物医药发明审查部基因工程处处长贾书瑾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问题是,“制定这样的一个框架谈何容易?”
 
专利保护面临多重冲击
 
由于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目前全球粮食安全、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各国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企图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其中,知识产权战略日益凸显出强大的冲击力。
 
薛爱红在文章中分析说,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在国际竞争中将面临多重知识产权风险。冲击最大的是来自逐渐蔓延到全球每个角落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依靠其强势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背景,大范围和大规模地抢注专利,占领研发空间,并利用其对专利制度的透彻理解,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纠纷涉及的产业和部门越来越多。
 
跨国公司对专利战术运用娴熟,一旦发生专利纠纷,其索要的专利费用和赔偿额越来越多,而且手段越来越隐蔽,专利往往隐藏在标准和技术壁垒之后发挥作用。跨国公司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方式来实现其以标准制胜的专利战略,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利益的目的。
 
更为凌厉的是外国企业常常结成产业同盟对我国整个行业或主导企业提起专利诉讼,使我国企业非常被动。
 
“不仅仅是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整个生物技术领域都面临这种冲击。”另一位长期从事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他说,除此之外,尽管世界各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某些主题是否应该给予专利保护始终存在争议,但却在积极地探索与发展,不少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在宽松的法律环境和强大的政府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
 
“面对这个形势。”这位专家说,“我国应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在科研实力、法律保护上奋起直追,跟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真正地学会用知识产权的武器来参与国际竞争。”
 
“生物技术经济可能会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经济,我国急需将生物技术专利保护问题置于广泛的法律环境与历史背景下,以建立最为有利的保护模式。”该专家建议说。
 
构建全方位的保护框架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蛋白质工程处处长刘俊香说,我国生物技术专利的保护在政策层面上已趋于完善。而当前的问题是我们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水平还比较弱,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不多,因此应该从侧重专利技术积累调整到边研究边产业化,创造与运用并重。
 
贾书瑾认为,建立一个专门针对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战略框架是一件很有必要但不容易的事情。“专利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规则,谁来制定?是不是一种政府的指导行为?这种指导行为的目的、对象、可行性、预期效果会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贾书瑾说,如果要制定有利于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专利保护框架,决不能仅仅从技术角度出发,而应该全方位考虑。例如,要根据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来从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要加强技术本身的发明创造;加强专利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等等。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部长张清奎告诉记者,从审查角度来说,专利制度是核心,专利保护的整体思路就是要把专利制度本身研究透,在专利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之间取得平衡,找到积极作用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最佳点。
 
“具体落实到专利审查层面,一方面要严格审查,另外对保护范围要给予合理保护。‘跑马圈地’是不应该的,它对社会进步的抑制作用太大。”张清奎说,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战略框架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
 
最为基础的是要加强研发能力,创造知识产权的前提是必须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因此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市场作用,调动各方尤其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专利的审批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审查方针。
 
其次,我国专利代理事业发展历程较短,具有很强的速成式的色彩。因此要提高专利代理等这些中介机构的业务水平。
 
第三,需要加强司法保护。“如果企业申请了专利,而在涉及纠纷时却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那么这些专利是空的。”张清奎告诉记者,我国目前不断加强专利的司法保护力度,包括出台一些司法解释等等。
 
第四,管理和机制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例如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最好能体现社会总体的思路;在各种科技专项中,课题承担者要增强专利等有关的责任意识。
 
张清奎说,虽然我们在生物技术领域有一些实力,但原创性的发明专利比较少。目前采取日本的策略即在别人的基础上改进虽然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但是从长远考虑,必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跟在别人后头就不会有主动权,而且会受到很多限制。” 张清奎说。
 
随着我国将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不断加强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有关专家认为,建立一个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战略框架对我国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争取主动权提供强劲支持。
 
《科学时报》 (2010-10-18 B1 中国生物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