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勃
现在农业创造出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食品体系,这一体系为城市中产阶层消费者节省了烹调食物的时间和费用,同时也颠覆了一部分传统社会的结构。我们每日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消化着我们的祖先不曾品尝的各种食品添加剂、转基因作物。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农业的困顿是与它脱离、扭曲消费者需求密切相关的。多样化的人造食品登堂入室充斥在各个角落,模仿出各种天然的味道,但这种表面上的多样性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掺和了越来越相同的配料和添加剂。尽管人们从未对馒头的色泽有任何要求,但同十几年前相比,街边小摊上的馒头都越发的白皙了,小巧可爱的外形和白嫩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口感的异常,让人心里没底。
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原则同样成为食品行业的“绝对律令”,置身食品加工产业链中的企业很难不为其所俘获。他们不重视产品本身,而是更看重其承载的“附加值”,这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他们通过选择性的采购迫使生产原料的农民不得不采用特定的技术与要素投入,借以降低成本。数以亿计的分散化的无助小农面对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寥寥可数的若干食品企业巨头,这是教科书里完全竞争的绝佳标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各个环节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就大行其道,以次充好成为卖方的理性选择。
现在农业还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仅仅十几年前,在我童年时代,在农村仍能随处可见散养着的各种家畜家禽,我和伙伴们就时常以拿着棒子追打一头独自觅食的老黑猪为乐事。如今则再难见此情形。不再是畜禽们为农民提供服务,而是农民站在一旁精心地侍弄着自己圈养起来的畜禽,乃至于若干年前作为提供副产品或供自家使用的畜禽养殖活动被席卷入产业化浪潮之中。然而这种大规模的饲养又往往存在极大的自然风险,一旦遭遇疫病就是灭顶之灾。言及此还有必要重提前几年广东东莞市以行政手段禁止养猪的旧事。“禁猪令”的出发点是治理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城市对大规模的现代养殖业的挤压和傲慢,但也的确戳到了命门。
由于畜禽养殖比较效益低,管理不严,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将畜禽粪水直接排出场外,其所含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机氮污染等。一些更加激进的素食主义者则直接将矛头指向以肉类的大量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大型农业经营和密集饲养方式。他们尖锐地指出,食肉是获取能量效率较低的一种方式,用来喂养牲畜的所有谷物可以喂饱五倍数目的人。大规模的肉类制造业吸收了庞大数量的各种形态的原料和能量,来生产相当少量的成果给人类,就生态、营养以及热量而言,是得不偿失的。而在享受这种相对“奢侈”食品的同时,对世界性饥饿坐视不管,这种食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上的严重失衡也是一种不能容忍的现代性病症。
现代农业,诚然是应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赢得了农业产出上的巨大成就,但是,正如现代科学表现为一种分解式、还原论的范式一样,现代农业把农业这一对象也作了类似孤立式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农业的本来属性。农业现代化以来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能量与要素的“投入产出比”及其夸张的下降趋势等等,总令人对现代农业的前景感到忧虑。
建基于理性对自身控制自然与规划社会能力的致命自负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已然到了必须改弦更张的时刻。我们必须以更加合乎环境的、更加节约资源的可持续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我们的农业发展应该从过去的前现代、当前的现代化中得到启示,既不排斥现代农业的丰硕成果,也不对其过度迷恋和盲信。
(曹东勃,博士,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科学时报》 (2010-10-18 B1 中国生物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