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塞塔”探测器成功识别假彗星。
(图片提供:NASA, ESA, UCLA)
本报讯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木星和火星并非是近来仅有的碰撞受害者。
在日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行星科学部进行的两次研讨中,天文学家报告说,在去年的早些时候,位于上述两颗行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的一颗小行星曾发生了一次大碰撞。
之前只是在艺术家的构思中有过呈现,现代第一次小行星碰撞则通过一个残骸流的尾部暴露了自己——而天文学家最初却将其视为一颗彗星。但是这颗直径大约120米的天体——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P/2010 A2——却并没有表现出散发气体的迹象,而所有彗星在形成彗尾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断的灰尘,天文学家在天体附近发现了砾石,以及正在逐渐离它们远去的尘埃。
经过回溯,天文学家计算出一颗较小的小行星可能在2009年的2月或3月猛烈地撞击了这颗小行星。但是这并未造成太大的损失,整个尾部的碎片加起来仅仅相当于一块直径24米的岩石。
今年1月,科学家通过地面天文望远镜发现了P/2010 A2。由于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因此被认定是一颗彗星。但也有少数天文学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该天体位于小行星带的一条圆形轨道上,而彗星的轨迹多为椭圆形。此外,P/2010 A2的“尾巴”一直保持原样,不像彗星那样在不断增长。
为鉴别彗星的真假,欧航局请出了“罗塞塔”。这样做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罗塞塔”距离地球的位置较远,能在宇宙中拍摄图片,这样科学家们就能得到与地面望远镜角度不同的图像;二是它携带的相机精确度高,有利于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科学家果然通过对比“罗塞塔”与地面望远镜的图像,揭开了这个天体的神秘面纱。他们发现,P/2010 A2的“尾巴”并不是一条连续的物质流,而是被直接喷射到宇宙当中的。科学家由此认为,它很有可能是两颗小行星相撞形成的天体。
“罗塞塔”于2004年升空,它的任务是于2014年追上“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并在彗核上着陆、探测,寻找有关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信息。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罗塞塔”的作用,欧航局给它布置了不少“额外”工作,如在靠近火星时拍摄这颗红色星球,观测飞行沿途的小行星等。
(群芳)
《科学时报》 (2010-10-18 A3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