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金印
广电总局门诊部骨伤主任医师,正骨名医罗有明之侄,受罗有明亲传,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正骨法”第六代传人,正骨名医。其事迹曾被《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法国电视一台等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周恩来总理为她赠名时曾说:“徒有虚名,必遭实祸。你却是真有实名,怎能连名字都没有?就叫‘有名’吧!”而她觉得太张扬,就自作主张改成“有明”,她就是中医正骨大师罗有明。10月11日是老人逝世两周年,记者特访其弟子、内侄罗金印。
□本报记者 姜炯
在广电总局门诊部的骨伤科行医多年的罗金印大夫每天的工作十分忙碌,古稀高龄仍然坚持门诊治疗,最近又赶上迁居以及河南老家为当地名人建立纪念馆等事务,本是很难抽出时间接受采访。但是10月11日这天正是他的恩师、姑母、“双桥老太太”罗有明老人逝世两周年的纪念日,罗金印义无反顾地推迟了下班的时间,一直受访到晚上7点。
据罗金印介绍,罗有明,这位可敬的老太太不仅留下了总理赠名的美谈和行医至97岁的传奇,更以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奉献精神,为整个社会所传诵。
初试独立接诊开门红
罗金印18岁便随姑母罗有明进京,从此开始了从医的生涯。罗氏正骨,一直坚持“手法诊断、手法治疗”,并且强调“稳、准、轻、快、巧”五个字。在“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如“复贴复位法”、“八字触诊法”等独到诊法。因此,传统手耳相传的体验式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罗老太太对自己的内侄要求甚严,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让罗金印单独接诊,除了辅助自己治疗之外,只许他在自己指导下进行关节错位一类的简单病例的治疗。
直到1960年,罗金印才单独接诊了第一位复杂骨折的病人,并一举成功,这让他记忆犹新。“那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爬柳树摔了下来,导致前臂双骨折和肘关节科上骨折并伴有脱位。我给他接好,并加上夹板。患者还有点不放心,又照了X光片,并去其他医院咨询,后来西医骨科医生也认为,复位非常好,不需要手术,也不用打石膏。患者家属一听特别高兴。”罗金印说。此后不久,他又接诊了一位下肢胫腓双骨折的老人:“这也是骨科里非常难接的,因为处于末梢,长得特别慢,病人年纪又大了,一不留神,就容易落残疾。”这次治疗也十分成功,经过两年,病人行走完全正常。
这两次复杂骨折的成功治疗,为罗金印的独立行医之路打开了局面。“后来,这两位患者请罗老太太复查过,她摸骨后认为接的位置很好,夹板固定得也很好。再加上拍片结果也显示治疗很理想。”
单靠家传绝技还不够
罗金印说,整个60年代,他是在赴各个医院的进修中度过的。因为“光靠家里祖传绝技不成,究竟不是学院派,要不断地充电,在理论知识上武装自己”。现在回想起来,罗金印认为,就独到绝技这一方面,自己仰仗着家学的传承,而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则得益于自己在各个医院的进修。
广电系统的领导希望罗金印能调到门诊部做专职医生,为了胜任领导的重托,罗金印参加了一系列医学考试,拿到了执业医师证。在那个年代,医师考试对于像罗金印这样的中医世家传人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直到今天,罗金印也总谦称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但是能够通过包含大量并不切合中医学术背景的西医知识的医师考试,已经说明他多年勤奋地进修没有白费。现在罗金印的儿子罗震医生成为了罗氏正骨第七代的传人,小罗大夫可是正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班出身,而另一位弟子庞全智大夫,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
传承高尚医德更重要
罗金印说,1958年~1968年期间,自己一方面积极地进修充电,一方面跟随罗老太太身边行医。“因为我当时在广电系统的一个生产钢结构的工厂里,工伤中骨伤特别多,找我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本职工作肯定就会影响。于是,领导就决定把我调到门诊去。”罗金印说。以1968年的这次调动为节点,罗金印正式走上了独立行医之路。
罗老太太对于罗金印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除了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高尚的医德。来找罗老太太看病的人中,其中不少人都是山区郊区的农民,在罗老太太家吃住是很平常的事。有时候,罗老太太不仅不收诊金,临别还会送上路费。罗金印回忆说:“罗老太太总是教我们,出诊不要在乎阴天下雨,天气好坏,更不可对病人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日常生活中,罗老太太的高尚品格也影响着罗金印。有一次他随罗老太太出诊,途中罗老太太被一个骑车人撞翻在地,肇事者骑车逃了。罗金印见状急忙去追,却被罗老太太喊住:“你追人家干什么,不如给我看看伤。”事后,罗老太太为了养伤很久不能上班,对外也只说是感冒发烧。“罗老太太非常宽容,她总觉得因为这事追究下去,影响人家前途。”罗金印说。
罗老太太诊治过的高级领导干部不在少数,很多次罗金印也跟随她前往,但是罗老太太对他最大的要求就是保密,对谁也不能说,无论是不是组织上要求的。“毕竟得病这样的事情还应该替人家保密,特别给首长看病。万一因为自己说出去,人家因为身体原因影响了前途,我们会感到不安的。”罗金印说。
继承家学传统再发扬
除了向罗老太太学习罗氏正骨以及积极进修现代医学知识之外,罗金印还在更广泛的领域汲取营养并加以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诊疗特色。
在罗氏传人中,罗金印是唯一一位擅长针灸的,这得益于自幼受本家一位大伯的影响。他说:“大伯在老家是颇有名气的大夫,特别擅长针灸,虽然和罗氏正骨并非一门,但我始终惊叹于针灸的神奇,于是有空就跟着他学习。走上从医道路之后,我就把针灸的技术融入正骨治疗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业内人士都知道,相对于罗老太太的正骨绝技,罗金印在脊柱病的治疗中,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在工厂的时候,脊柱损伤的病例特别多,看得多了,自然心得也多。”罗金印谦称。有个女孩出现了类小儿麻痹症状,曾被诊断为椎间盘突出等,后来到某神外极为著名的三甲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小脑萎缩,就要实施手术。罗金印给她摸骨,辅以银针轻划,边划边问,凭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女孩第六胸椎以下感觉异常。于是他拿笔划了个圈,“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三甲医院不信,凭一双手就能说明问题?在患者的坚持下,重新重点核磁检查了该位置,果然,一个两厘米左右的囊肿压迫了神经。
罗金印行医多年,并不排斥西医,对于这位女患者的情况,他在作出正确诊断之后对她说,还是最好以西医手术的方式取出囊肿,因为中医对此采用药物治疗,疗程过于漫长且结果也不明确。
“不泥古,不故步自封,把下一代传人教育好,别辱没了罗氏正骨的名声。谨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奉献、摸索去,老天不亏好心人。”这是罗老太太临终时留给罗金印的话,罗金印说,自己会永远谨记,把中医正骨发扬光大。
《科学时报》 (2010-10-15 B4 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