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潇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14 21:10:41
人类视力为何达不到3.0以上

 
刘伟中,我国著名眼视光学专家、东华大学视光学中心特聘教授、儿童视力低下与青少年近视眼防治的实践者、中国现代视光学与隐形眼镜研究的先行者。他曾先后在隐形眼镜、眼睛护理产品、新型光学镜片、儿童斜视弱视治疗、青少年近视眼防治技术等领域从事了大量创造性的开拓研究工作,拥有国内外几十项专利成果。
 
经过十多年艰苦探索,他在“以大脑视觉系统为核心的整体视功能优化理论”引导下,创立的“心视界视功能优化训练技术系统”。
 
作为现代视光学领域重大技术突破,这项成果将改善全社会视力的健康状况。目前,“心视界”已经惠及数以万计的近视、弱视青少年,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
 
“心视界”热线:400-6677-123 15335416809
 
网址:www.ovo6-6.com www.s6-6.com
 
也许你根本就不知道,人眼视网膜的生物学极限视力应是在3.0~4.0范围。换句话讲,假如人眼具有更加完美的屈光调节系统,人类的裸眼视力是完全应该能达到3.0左右的。但众所周知,事实是,即使是2.0的视力,能够达到的人也不多。那么,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看得更好呢?当前眼科视光学领域的热门研究之一告诉我们,个中原因就是“像差”的问题。
 
人眼的像差分为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两种。低阶像差主要指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而高阶像差主要指慧差、球差、影晕等。人眼各种主要的像差差不多就有30余种,其中包括角膜像差、晶体像差、视网膜像差等等。像差往往使人眼的光学系统无法完美充分地发挥作用,妨碍人眼对视网膜分辨率(感光性)的充分利用,降低了视网膜的成像质量,限制了完美视觉的敏感度。现在,如果在没有低阶像差干扰的情况下,人眼视力可以达到1.0~2.0(这就是屈光矫正后人们获得的普遍正常视力状况范围);但如果高阶像差能够得到一并有效排除,人类就可以达到3.0~4.0的超常视力。
 
像差的形成与人眼的结构性不完美有关。人眼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表面曲度、轴心和内含物质普遍存在的局部偏差或不规整,使得经过偏差部位的光线偏离理想光路,以致所视物体上的点在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不是一个理想的像点,而是一个发散的光斑,其结果是整个视网膜像对比下降,导致视觉模糊。由于根据光的波动学理论可以完整地评价和描述人眼的成像偏差,所以这种成像偏差就被称为波前像差。波前像差概念的引入及对其原理的深入研究,不仅使人们对“目光如炬”有了新的希冀,更有实用价值的是,它使医生们和视光师敏锐地认识到,减少或消除眼的像差是解决人们视力障碍问题的全新途径。
 
而我国著名视光学专家刘伟中教授创立的“心视界视功能优化训练技术系统”不仅找到了这个途径,而且减少或消除了眼的像差。也正因为这一重大发现和实践,引来国内外众多著名专家和权威医疗机构的关注、赞叹与合作。
 
“心视界视功能优化训练技术系统”,通过系统完善的视功能优化训练,无论是针对儿童或成人弱视,针对青少年近视眼防治,都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心视界视功能优化训练技术系统”已相当成熟可靠,尤其是随着刘伟中教授“以大脑视觉系统为核心的整体视功能优化训练理论”和“离焦状态下1.0”观点的提出,让“心视界——视功能优化训练技术体系”不仅实现了青少年近视防治领域的革命性重大突破——有助于预防近视眼发生和控制近视发展,而且,在儿童成人弱视、屈光不正、老花眼等各个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开创了视光学问题完善解决的新天地。(潇晨)
 
《科学时报》 (2010-10-15 B4 健康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