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课题。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实现了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表现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从大型文化活动、电影、电视这些典型文化形式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
现代技术丰富了大型文化活动的展演形式
大型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其精彩创意只有依靠技术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奥运会、世博会为代表的大型文化活动,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文化庆典,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科技盛会。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科技进步的发展史。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第一次使用大屏幕;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将更多的光、影、色彩以及空间利用等因素融入到开幕式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实现水中点火,打破了水火不容的神话;2004年雅典奥运会展示自动控制和大型机械动力的组合。可以说,奥运会开闭幕式早已成为展示一个国家文化魅力与科技实力的大舞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精彩程度让全世界观众深深为之震撼,背后正是当今最新科技的全力支撑。为保证开幕式创意方案的实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使用了很多大型技术设备,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集中了国内很多科研人才进行技术攻关,最终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鸟巢”上空的威亚工程、碗边360°全球最大悬空环状银幕、4.4万颗LED组成的巨型画轴和地上舞美工程、地下地仓工程,无一不是依靠现代高新科技才得以完美呈现。从“大脚烟花”、“千缶齐鸣”、“五环梦幻”到“长轴画卷”,哪一项能离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创造?在这里,我们可以下一个断语:离开了现代科技,再优秀的导演,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大型文艺表演活动。在现代声光电技术的烘托与渲染下,开幕式以气势磅礴的宏大现场、奇特的时空交错、别出心裁的变动换景,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于亦真亦幻、光怪陆离的魔幻之地。这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最佳例证,也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博览会和大型节展作为大型文化活动另外一种重要形式,更是一场科技盛宴,其规划、建设、运营、展示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是高新技术的展现。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世界最新科技的竞技场,高新科技是这一展会最抢眼的看点。日本馆“紫蚕岛”融合了最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和材料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量;英国馆用6万多根蕴藏着形形色色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形成了一个“种子圣殿”;德国馆重达1.23吨的“大魔球”能在人们的呼声中摇摆并化为一个悬空眼球。现场展示技术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高新科技。在上海世博会上,以3D虚拟成像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代替了大量的实物展示,实现无实物展示,大大节省了空间、材料、运输等资源。采用虚拟成像技术的“世界经典雕塑殿堂”里没有任何雕塑品,但观众却能通过一块神奇小巧的视频板,观看到最伟大的世界经典雕塑。同时,世博会众多成果通过视频与互动感应装置呈现出来,参观活动成为互动体验和轻松娱乐。统计显示,在上海世博会上,平均排队时间最长的展馆,同时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展馆。
现代技术拓展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的摄、录、美,服、化、道,声、光、电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电影来展示,所有最美好的想象都可以通过电影技术制作来表现。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世界电影出现以数字化为主导的战略转型,正在从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演进,这是继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向彩色电影发展之后,电影产业的又一次根本性巨变,是电影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从世界来看,全球数字电影处于高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12月,全球数字银幕超过1.6万块,占银幕总数的11%。数字银幕增长最快的是3D银幕。2009年,全球3D银幕数量达到9016块,占全球数字银幕的55.2%,总银幕数的6.1%。在数字技术引领下,全球电影发展呈现五大发展趋势:一是电影拍摄技术迅速从胶片拍摄向数字拍摄转变;二是数字技术正逐渐占据电影后期制作的各个领域;三是数字放映已逐步取代胶片放映,成为影院放映的主要方式;四是通过卫星通信传输网和光纤通信传输网进行影片传输正在推动电影由物流传输向信息流传输转变;五是3D立体电影已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热点和电影数字化转换的重要助推器。
数字电影不仅使电影画面具有更大的冲击力,而且节省成本,便于管理,方便放映和保存。近年来,我国数字电影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6月,中国已拥有2679块2K数字银幕,其中1460块支持数字3D立体放映;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系统数量已超过4万套。数字电影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电影市场的活力,开拓电影发展空间,成为电影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9年,我国生产的影片中,数字电影306部,占总量的67%;城市数字影片票房收入18.45亿元,占市场份额的31%;全年城市数字电影观众5800万人次,占市场份额的29%。特别是3D电影,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以其制作精湛的画面和强烈的视听冲击力,打造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创造了电影市场新的需求,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近期上映的3D电影为例,《地心历险记》平均每块银幕票房高达70多万元,远远高于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冰川时代3》上映不到20天,每块银幕日均票房达1.5万元,而票房突破4.5亿元的《变形金刚2》这一数据才不过万元。《阿凡达》国内电影票房更是高达13.5亿元,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3年的冠军纪录,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可以说,每一次电影技术的重大进步,都会使我国电影有一次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深信,在数字电影领域迎头赶上,将极大地缩短中国电影同发达国家电影行业的实力差距,对实现我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具有关键意义。
现代技术推动了电视从传统媒体向现代新媒体的转变
电视是当今社会第一媒体。成就这个第一的,正是现代技术为电视提供的先进传播手段和强大传播能力。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电视媒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播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直播卫星、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播载体从传统电视机扩大到电脑、手机,出现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等多种业务形态,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现代新媒体的重大转型,成为现代高新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有力例证。
近年来,我国电视新媒体发展迅猛。我国自主研发的CMMB手机电视已初步建立覆盖全国的运营体制,在全国320个城市开通运营,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全国具备传播网络视听节目资质的网站已达521家,中国网络电视台、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中国电影网等一批网络电视媒体点击量快速增长。开播了高清电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北京、上海等8个地方卫视实现高标清同播。经广电总局批准试点城市的IP电视用户超过200万。
电视新媒体进一步扩大了电视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电视的传播能力,扩大了电视的影响力。今年春节,中国网络电视台利用自有的P2P视频直播平台,向全球140个国家同步直播了201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并联合新浪、搜狐、腾讯等多家知名网站扩大传播规模,海内外累计观看人次达7850万,比去年增长1.3倍;同时,通过手机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对春晚节目进行了及时传播,仅手机电视国内外用户观看就达1200万人次;同步推出的春晚网络互动节目,参与人次超过3亿。北京电视台2010年中秋晚会实施电视、手机、电脑三屏联动,借助BTV在线、BTV手机电视、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楼宇电视、地铁电视等资源,对中秋晚会进行了立体化传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单一的节目欣赏者变成节目的直接参与者。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已经生动证明,科技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一样,都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高新科技为引擎,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作者系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
《科学时报》 (2010-10-11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