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关村:科技与文化双翼齐飞 |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创新文化论坛”综述 |






由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和科学时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创新文化论坛”于2010年9月21日在皇苑大酒店举行。有7位专家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来自海淀区域内的科研院所、大学有关领导,海淀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海淀区科协部分委员、海淀区专家建议组成员,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家们,以及多家媒体,共计160多人出席了论坛。论坛由科学时报社社长、海淀区科协副主席刘洪海主持。
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彦来代表海淀区委区政府致辞。他在致辞中说,举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创新文化论坛”,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关村的发展、助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与发展,很有意义。文化是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种行为习惯的综合体,文化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结晶体。人类发展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的发展。人类在创造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同时文化也以信仰、习惯等多样的方式存在,以巨大的力量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经济、科技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特质,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是这种特质的生动体现。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科技园区,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和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中关村的发展,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的创新文化的发展。
李彦来说,2009年3月,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关村的快速发展,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作为核心区,承担着新的、庄严的历史使命,核心区的建设既包括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包括创新文化的发展。核心区的建设为文化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使产业与文化双翼齐飞是全新的课题。
中国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在发言中说,中关村倡导创新文化和创新先进文化,是完成自主创新使命的最关键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与先进国家差距大的时候,引进是一个关键,没有引进就没有今天的辉煌。但是当差距缩小之后,再引进就是自毁前程。我们要由引进的文化转到创新的文化,这个转化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体制机制创新。因此,今天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基础研究不顾基础,应用开发对市场不够实用,自由探索不自由,一切围着项目走,这种体制的毛病造成了急功近利;第二,还存在一些事情做出来之后就过时了的问题,这也是这些年来引进遗留下来的习惯;第三,我们中国人聪明,学习特别好,考试顶呱呱,但是挑战权威比较差。但是如果没有挑战权威、创新赶超外国人、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就没有一点创新。创新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你才能做。因此,要倡导做赶超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精神。我们不是没有可能,是自信心差。还要有创新强国的精神,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张景安说,中关村在引领文化方面必须要做在前面。30年来中关村创造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但是没有一种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一种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我们国家的战略来说,从当年的引进合资到今天的自主创新,根据不同时期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整个的体制观念都要进行调整。因此,第一,中关村要从文化上引领自主创新;第二,中关村要在人才创新上自主创新;第三,中关村要打造世界知名企业;第四,中关村还要在产学研方面作更大的突破;第五,中关村也到了打造世界品牌的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原副书记、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原书记郭传杰在发言中说,中国科学院1998年开始实施国家创新工程,就提出把创新文化建设作为支持创新工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向前推进。从12年的经历来看,我觉得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重要。要把中关村示范区打造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区,至少有两点与创新文化有关:第一,要成为有国际影响、竞争力很强的科技创新示范区,没有创新文化的引领和支持是不可能的;第二,能成为影响世界的示范区,凭什么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它辐射出来的创新文化。
郭传杰说,创新文化是一个带有组织行为的文化。作为中关村这样一个特别地区的创新文化,我认为至少有这样几个特色:第一,创新是它的灵魂。试想如果创新是中关村的文化灵魂,那么一个保守的人到了海淀区,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自己也会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第二,诚信是它的本底。一定要把诚信作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一个诚信地区,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高校等,都应该作为积极的响应者。第三,多元是它的形态。中关村最开始的时候叫“电子一条街”,从那个时候起也有另一个称谓——“中关村硅谷”。我认为中关村既不是“电子一条街”,也不同于硅谷。多元是它的文化形态,不仅仅是搞创新独大,而其他的多种文化形态也应该发展,这样也有利于创新文化的持续发展。第四,人本是海淀区文化的目的。创新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组织有这样的文化,关键是为这个组织的人解放思想、持久地具有创新的活力。那么,首先就要解放人,要让这个地区的人非常高兴地工作,非常没有拘束地工作,把实现自我价值和地域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除了创新以外,还要让工作生活在海淀区的人们都能够生活得非常愉快。因此,要有休闲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仅要有高楼大厦、产业园区,还应该有适合每个人休闲生活的地方。中关村目前在这方面还不是很好,因为我就住在中关村,一出门就是胆战心惊,一般车子开得非常快。这一地区,如何在人们的休闲和生活环境方面有所加强也是我们创新文化的内容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在发言中说,我也是中关村的村民,而且在海淀中关村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海淀区有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积淀,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至少有20%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活工作在中关村,这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无法相比的。国家要求海淀区成为“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核心地区,这对海淀来讲,是极大的机遇。但另外一方面,要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这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匡廷云说,建立创新的文化,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淀区核心区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科学院在实施创新工程的时候,提出同时要建立创新文化,有三个层面:第一,精神层面;第二,技术层面;第三,可视层面。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精神层面,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没有献身于科学的奉献精神,没有不断地追求和团结协作、没有建立一个创新的团队,我想任何创新都是不可能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归来,国内的生活、科研条件与国外的反差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大西北的沙漠荒地上创立发展,如果没有献身精神、没有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在科学上的顽强拼搏,那是不可能的。而当今,不管是在自然科学的前沿、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上要和发达国家去拼搏,没有这种精神也是不可能的。海淀区,不仅要在自然科学上有重大突破,在产业上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要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链,而且要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科普教育上,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世纪英才创业研修学院院长纪世瀛在发言中说,不但中关村谈创新,全国都在谈创新,全世界也在谈创新。那么,中关村的创新应该有什么特点?关键在哪里?今天中关村的创新文化核心在哪里?我认为,中关村现在所面临的创新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勇于突破。中关村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就是敢于突破的文化精神。从我个人来讲,1980年8月3日创办了第一个民营企业。第一家的贡献是什么呢?就是破壳,再好的凤凰必须得把蛋壳破开,才能出现。中关村第一个文化就是“突破”。如果没有当年的突破,后来的事情就会延迟很多年。
纪世瀛说,改革的突破非常关键,今天仍然是这样。实际上,这种创新就是“改革+革命”,必须要有革命的精神、牺牲的精神,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中关村文化的突破。因为任何一个改革、任何一个创新,都会牵扯到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再分配。从30年来我所经过的每一件事情,所有民营企业发生的问题,几乎我都要到场,我深深感到,这种争斗虽然没有硝烟,但是每一次创新,都是经过非常艰苦的搏斗。所以,中关村要想实现创新文化,仍然是突破、突破,再突破!中关村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像其他的工业开发区,不是搞几个企业、搞几个大项目,我们是引导潮流,当仁不让。中央给予我们的是“先行先试”,但是能不能真正地先行先试呢?那就是敢于不敢于突破?有没有突破的精神、突破的环境、突破的胆识和突破的牺牲精神?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干部缺乏这种精神,尤其是现在的利益格局涉及到了一些部门、一些学校、一些院所,使我们的改革很难向前推进,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目前全国其他核心区的政策之快、政策之宽、热情之高不亚于中关村。所以,中关村面临的问题应该是很严重的,主要有:第一,体制的突破。第二,金融体制的突破。第三,人才机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目前教育体制基本没改,仍然在应试教育机制内。第四,科学技术创新上要有突破点。第五,重视中小企业草根阶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原所长朱敏慧在发言中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要有先进的科技、发展的产业,也需要创新文化,离不开创新文化。大家有一个共识,人是第一要素。因此,在示范区要有一批创新人才,要有领军人。那么,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成长是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撑,也是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土壤和滋养。因此,它也是创新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科学院有最大的研究生院,每一个研究所有几百名研究生,我从身边看到的和周围感到的,我们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自主创新的理念和精神,我们确实在教育上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我们的学生或者研究生缺乏求知愿望,缺乏对新事物的敏感以及科学专业的精神。第二,德育和人生观的教育。似乎大环境的教育就是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国家最好的资源都堆积到他们身上,但是从整个环境来讲,从产生的普遍现象来看,追求利益成为第一目标。所以,对于国家、对于事业、对于他所应该承担的任务,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有些精英和人才流失上面体现得非常明显。海淀区,有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研究机构,需要创造一个氛围,需要有一个突破,需要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办学。我们在引领创新文化当中,能不能在教育的改革、教育的理念和体制方面有新的突破,起到一个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在发言中说,我们在呼唤创新、呼唤人才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那里瞎喊,我们没有提供土地、没有提供空气、没有提供水分,然后抱怨禾苗为什么不生长?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现状。文化是创新的最重要推动力。就相当于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是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无法生存。文化也是一样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它却影响着有形的创造。文化对于创新来讲,说它有多重要,都不为过。
王殿军说,教育也很重要。因为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一提到没有创新人才,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最高分的人才都拿到了,为什么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创新能力呢?是我们的学校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认为是空气出现了问题。我们的大气受到了污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空气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是必然的。现在看来,空气就是文化。首先文化应该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创新的文化至少具有以下条件:第一,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第二,民主的精神、独立思考;第三,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如果这些方面得不到改变,创新的文化无从谈起。
王殿军还说,我认为中国不缺乏人才,全世界公认中国人是最聪明的一类人,但是我们的人才缺乏创新的素质。什么是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敢为天下先,这样的精神要鼓励。而我们却对学生从小就鼓励记住书本上的标准答案,一个字都不能差,记着标准的答题格式,没写冒号都要扣分等等,我们太注意这些形式了。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贯穿教育全过程。只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的精神和素质,以后就会掌握一些创新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最终创新能力和水平就能够提高,并且直接转化为创新的成果,造福人类和社会。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评价方式、选拔方式。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组织学习推进中心副主任李枫在发言中说,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的宣言中,对文化作出了非常准确的描述。文化是体现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感情特征的完整的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的信仰。文化赋予我们人类自我反思的能力,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
李枫说,地域文化是某一个特定区域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培养出来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组合。我们今天形成的中关村的核心文化,它是与经济和政治并列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包括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艺术、习俗、语言、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中关村具备这个特点,我们现在流行的很多语言是从中关村出来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也是从中关村出来的。譬如,你现在需要用一个笔记本,第一反应就是中关村有没有?文化内涵作为我们的精神产品能够丰富某一地区的内涵,提高民族素质、展示地区形象,能够团聚力量,产生精神动力,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我觉得中关村30年来的文化积淀,这些所有的特征都已经基本显现了。
李枫还说,像中关村这样的核心区的文化创新首先应该注重的是管理文化的创新,管理文化是区域文化创新的一个基础和途径。管理文化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中西文化结合。创新文化建设是一个常态化的概念,这种创新取决于管理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态,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推广、复制。我非常希望有一个机构对中关村的创新发展进行实时地跟进、研讨、提炼、推广,有这样的专门机构和人才,保证文化创新持续不断的发展,使它形成一种行为习惯。
北京市海淀区科协常务副主席李云飞在总结讲话中说,文化的源泉是什么?是建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追求基础上的人性的解放、愉悦和舒展。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全部历史无不印证,这种解放、这种愉悦、这种舒展,最后升华为信仰、价值,并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由此而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合一的有着持续影响力的系统。文化就是人类一切实践和活动系统的结晶体,这种结晶体一旦形成,就具备巨大的能量,它自动释放,持续推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发展,这就是文化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原因。
李云飞说,今天,海淀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这一目标相适应,中关村应当也必须重视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具有世界精神价值的文化。中关村不仅要产生世界级的企业家,而且也要产生世界级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艺术家。中关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文化智力密集的程度独一无二,我们要认真反思为什么这里缺乏大师,更没有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在党中央鼓励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代,中关村要从体制、机制和人文环境上大胆创新,激发全民的创造创新活力,让科学的光芒闪耀,让人性解放,人性愉悦和舒展的光芒闪耀!唯此,中关村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辉煌,才能在更广泛领域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本报记者郑培明/摄影报道)
《科学时报》 (2010-10-08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