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大学学子成功创业反哺母校 |
四成员工为校友 公司成就业基地 |
□通讯员 张明平 李红艳
日前,“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江苏大学大学生就业基地”在江苏名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通科技)正式挂牌成立。
有意思的是,为基地挂牌的一方是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冠新,而另一方则是一名显得有些稚气的江苏大学在校研究生周尚飞。
原来,名通科技是由江苏大学机械学院2007级在校研究生周尚飞和朋友于2009年3月创立的。名通公司自去年3月份运行以来,已累计吸纳江苏大学近100名在校生和毕业生见习和就业。周尚飞表示:“成为学校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后,名通科技每年将为学校提供不少于50个大学生就业和见习岗位。”
而和自己培养的学生一起挂牌,姚冠新觉得很自豪,他表示,这不仅仅表示周尚飞创业的初步成功,更重要的是会在大学生中起到创业示范带头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创业三年挣得第一桶金
江苏大学团委副书记陈文娟告诉记者,周尚飞是江苏盐城人,本科在江苏大学理学院读计算数学专业,后考研到了机械学院,“在读本科时,小周就是校团委下属的大学生科协主席”。
事实上,有关创业的小打小闹周尚飞从大二就开始了,到了2006年,在众多大四同学到处找工作时,他和秦谦、魏义等江苏大学毕业生一起,创办了镇江海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据周尚飞回忆,公司运行初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最高的时候欠款达27万元,他的心理上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不服输的周尚飞重新审视市场,危机逐渐有了转机,资金回笼,人员完善,公司产品通过了江苏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的鉴定,拿到了推广证,还进入江苏省2009年农机补贴目录,进行全省推广。公司经营情况逐渐好转,至去年底,公司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就这样,经历了艰辛的创业过程的周尚飞终于挣得了人生的第一个百万。
认准的事情就争分夺秒去做
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百万,周尚飞和他的团队开始华丽转身。周尚飞告诉记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原公司推出的“秸秆气化炉”在推广上遇到了瓶颈:相比使用液化气,农民使用气化炉的成本要高,大批量推广必须要有政府政策扶持和推动。
于是,2009年初,周尚飞转行从事互联网整合营销以及网络深度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运营,和朋友一起创建名通科技,注册资金500万元。据了解,名通科技目前与中国移动合作飞信、139信箱、MDA、新梦网等业务,为盛大浩方的疯狂赛车游戏、和讯网股票测评软件做推广等业务,还努力打造“中国专业互联网用户解决方案供应商”角色,业绩喜人。从2009年3月公司运行以来,公司销售额已达700多万元,现有员工66人,在北京、上海、昆山、徐州、西安5地设有6家分公司。
一边是读研,一边是公司,26岁的小伙子如何分身有术?周尚飞说:“分身有术是假,但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却非常重要,定位之后就要争分夺秒去做。”他认准的就是要拿一张研究生学历证书和做大做强名通科技,所以这两件事以外的都属“杂念”,他不会浪费一点儿时间去考虑;而对这两件事,则是全身心地投入。
从2006年至今,周尚飞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暑假从来不能回家,过年也只放自己5天假,“现在最奢侈的就是盼望每周能休息半天”。
为学弟学妹提供就业通道
作为江苏大学第一期创新创业学校的学员,周尚飞颇有感触,他说:“正是在那里让我学到了许多创新的理念,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萌生了创业的念头,这么多年的创业过程中,许多老师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饮水思源,如今小有成就的周尚飞时刻不忘为学弟学妹们解决就业问题。此次学校的就业基地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在他的公司落户,一方面将为江苏大学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在校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学校培养了我、锻炼了我,给我创造了无数的机会。我们一定努力打造一艘互联网行业的航空母舰来回报学校。”周尚飞说。
目前在名通科技本部66名员工中,70%以上是本科生,而其中江苏大学的毕业生就有30人。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正朝气蓬勃地为理想努力着。2009年刚进入名通科技的江苏大学毕业生张春建表示非常满意现在的状况,“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这样一位学长型的领导,很幸运,也很感激”。
《科学时报》 (2010-2-1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