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位于海淀区中部偏东,因辖区名为清华园(即清华大学校园)得名。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下设9个社区,居民8000多户,常住人口6万多人。
清华园街道拥有一批清华大学的优质服务资源,具有典型的“三高”特征,即居民文化素质高,拥有两院院士81人,清华北大等单位的教授、副教授3000多人;社区网络普及率与使用率高,达到95%;老龄化率高,60岁以上老人占到居民数量的24%以上。2009年,清华园街道成为北京市首批六家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之一。
立足社区特点为老人服务
针对自身特点与优势,清华园街道示范区建设工作主要立足于将学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实现单位、社区资源共建、共享、共赢。通过网络视频、地理信息等新技术在社区的推广应用,突出服务型宜居社区建设与为老服务主题,形成了居家养老的建设理念。
清华园街道工作人员高海滨介绍,在为老服务方面,清华园街道主要依托社区老龄大学、社区服务中心、93001社区服务热线等工作平台,重点建设加载应急求助系统、为老服务呼叫系统、为老服务短信广播系统、老人定位系统、为老服务热线等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生活服务系统和老人网络家园两个模块,建成了社区为老服务系统。
其中,针对社区老年人对精神生活需求较高的特点,街道依托清华园老年大学,综合应用网络与视频技术,初步建成了老人网络家园网站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清华园街道形成了家庭、社区、街道三级老年学习教育网络,便于老人相互学习交流,多角度满足老人对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定位系统的应用使老人出行更安全,家人亲属更放心。带有GPS定位终端的老人外出时,家人可以上网通过电子地图查询老人的确切位置,不再担心老人出行走失。老人还可以通过定位终端的通话功能与家人进行通话,及时沟通情况。
高海滨介绍,目前老人定位系统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仅选取了几位老人进行试点,效果良好。不久将全面铺开,覆盖全体社区老人。
同时,定位系统还被应用于社区交通车辆的运行监控。居民可根据定位系统反馈的信息,合理安排出门乘车时间,有效节约等车时间。
发挥优势资源
挖掘服务内容
高海滨介绍,与其他社区相比,下辖一所社区医院是清华园街道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一优势资源,清华园街道建成了居民体质监测系统和社区医院专家挂号系统,大大提升了居民保健服务品质。
居民体质监测系统将居民的体检信息直接录入计算机,实现了体检档案的电子化保存,避免了因保存不善造成的历史体检信息丢失情况的出现。同时,社区医院还可根据居民体检结果,通过电话、短信、EMAIL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将体检问题和保健建议发送给居民,为居民提供更为到位的保健服务。
社区医院专家挂号系统由街道在原有综合服务平台网站(www.93001.cn)上设置的专门的网上预约模块和电话预约挂号系统组成,使居民挂号就诊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患者因而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
除此之外,清华园街道还依托中国移动公司手机短信服务,建成了社区短信广播发布系统。街道、居委会通过该系统宣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以及各类通知公告、安全提醒等短信。社区医院通过该系统发送健康提示、疫苗接种等短信。短信广播发送系统的建成,使得居民从过去到固定地点找信息,变成了现在随时随地收信息,提高了通知公告等信息的覆盖率。短信广播系统现已成为社区宣传、服务的新手段,社区联系居民的新桥梁。
社区服务会员卡系统也是清华园街道的一个建设重点,通过全面整合街道层面的各种信息资源及周边地区的商业资源,社区服务会员卡使居民享受到消费打折、积分回馈等商业优惠,做到了“一卡多能”。
高海滨介绍,项目启动一年以来,清华园街道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多线并举,居民健康服务系统、社区为老服务系统和社区服务会员卡系统进展顺利,已经实现了体检信息的电子化,建成了短信广播发布系统和老人定位系统,初步建成了老人网络家园和社区服务会员卡系统。
以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为目标,倾力推进居民健康服务系统、为老服务系统、安全监控指挥系统和社区服务会员卡系统四大系统建设,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清华园街道为社区居民送上了贴心的关怀。
《科学时报》 (2010-1-27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