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大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6 20:41:41
中国打造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
 
2010年1月12日,新华社发布快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向外宣布自己的反导试验消息,也是第一次明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正在打造自己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
 
西方国家关注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构建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一直是世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国媒体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更是关注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并接连报道有关新闻。
 
2008年10月16日,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引述一位“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的观点称,中国正在研制新型的机动式反导拦截导弹系统。国际评估和战略研究中心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理查德·费舍尔说,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研发过反导系统,但后来计划中止;然而来自中国的报告显示,中国现在已经继续研制新型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他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很可能就是反弹道导弹系统的一部分,与美国反弹道导弹系统所使用的固定式拦截导弹不同,中国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将采用可机动式导弹。
 
外媒称中国反导体系核心为“红旗-9”。英国“中国防务”网站、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杂志去年10月、11月曾分析称,中国正利用先进装备积极应对弹道导弹威胁,保卫国内重要目标。“中国防务”网站分析说,从“红旗-9”防空导弹的技术性能和解放军的装备速度来看,中国“显然在以其为核心构建战区级别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红旗-9”远程防空导弹最大射程估计为300公里,拦截弹道导弹时的有效射程为25公里,最大射高15公里,最小射高0.5公里。从参数上看,“红旗-9”是一款类似美国“爱国者2”的大气层内反导装备。“中国防务”网站认为,中国计划构建的反导系统的规模庞大,除了卫星、预警雷达、远程防空导弹外,可能还包括中近程防空导弹、战斗机、高射炮、预警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正试图以构建反导系统为契机,将全部可用于防空作战的武器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首都为防御核心区、技术复杂的多层次空天防御系统。《汉和防务评论》则分析称,中国正在构建的反导系统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未来可能扩展到国内其他重要地区,如上海和三峡大坝。
 
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难度较大
 
根据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构成,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包含卫星定位侦察系统、前沿部署雷达、X波海基雷达、早期预警雷达、宙斯盾雷达系统的预警探测系统;第二部分包括空基激光反导武器、宙斯盾平台搭载的“标准-3”导弹、无人机等新型武器、陆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海基终端防御武器、“爱国者3”导弹、终端高空区域防御导弹系统,是防御武器系统;第三部分是指挥、控制、战场管理和通讯系统。
 
其实,中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后来停止了。因此可以将中国导弹防御建设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分别是60年代的“640工程”、80年代的“863”计划,以及当今的“921工程”。中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始于“反击一号”,是当年七机部二院(现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负责的项目。1967年10月,国防科委召开了“640工程会议”,正式提出了开展反导弹用核弹头研制工作的建议。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分别开展了“反击一号”到“反击三号”的全系统研制。尽管“640工程”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比如超高速导弹及7010相控雷达技术等。接下来的“863”计划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以及拦截武器、C3I系统等技术。继“863”计划之后,“921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中国以新型防天导弹为核心防御手段构建的反导体系,将提升保卫本土能力,对世界导弹拦截技术产生制衡效应。该导弹是中国航天集团研究院研发的一种新型防天反导导弹。为提高作战效能,该弹采用了“惯导+中段指令+末端主动雷达制导”的制导模式,因此其特点是杀伤空域大、抗干扰和抗多目标饱和攻击能力强,导引系统先进,足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由于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因此地基中段拦截难度较大。根据当前导弹技术水平,只有大推力陆基导弹才有能力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美国五角大楼女发言人莫林·舒曼表示说:“我们的确探测到(中国)从两处地点各发射了一枚导弹,我们部署在外空的监测设备也发现大气层外发生了导弹撞击事件。”
 
中国陆基中段拦截技术试验意义重大
 
此次地基中段拦截技术试验,中国在第一时间就迅速高调公开,甚至比以往的卫星发射还快,除了避免外界不必要的猜测外,就是表明中国在拦截弹道导弹方面有了新的重要进展。因此,可以说中国这次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拦截试验。
 
首先,导弹防御系统完全符合中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说的那样,“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当今世界,导弹和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严重扩散,而且还将进一步扩散。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导系统,是“御敌弹于国门之外”的最好办法。中国的反导系统只部署在国内,承担国土防御任务,这与中国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反导系统不仅要在本土部署,还要部署到盟国的领土上,明显地带有进攻性。然而,虽然这次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不对一些破坏中国和平统一事业的国家保持警惕。中国适时展示自己的力量,这表明中国不仅有决心,而且也具备能力和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中国的核心利益。
 
其次,中国这次试验成功将大大提升保卫本土的能力。大气层外拦截的特点是拦截距离远,控制范围大,可达上千公里,一个反导阵地就可以保护一大片目标。若靠前部署甚至可以“御敌弹于国门之外”,这对于拦截核弹头是特别有利的。由于大气层外有利于采用红外导引头,对目标的捕捉、跟踪距离远,而且不受大气中的天气影响,可全天候实施拦截,还有就是在释放诱饵前击毁导弹,可提高拦截效率。
 
再次,构建反导系统将使中国的武器系统更加完善。古往今来任何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都不外乎由“矛”和“盾”构成的,前者属攻击型,后者属防御型。两者的意义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矛”的意义在于可以威慑对方,使其不敢先动手;“盾”的意义则是化解对方的威慑,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就间接强化了自己的威慑性。如果说中国当年成功试爆原子弹,属于“矛”里面的划时代成就的话,那么此次反导试验则属于“盾”里面的划时代成就。对于这次试验成功的意义,有人将之与当年的原子弹试爆成功相比,也确有道理。中国反导系统的完善是用于防御目的,是一种盾牌,这种盾牌与中国各种导弹结合起来,就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完整武器装备系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对于提升国土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外,这次反导试验表明中国发展军力是透明的。这次中国接受2007年那次试验后被美国操纵国际舆论的教训,主动发消息。当然,反卫涉及到空间碎片和太空武器化的问题,要敏感和复杂一些,但中国主动发布消息的行为,有利于增信释疑──尤其是对那些与中国没有利害冲突的国家。新闻稿说“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已经把问题的实质说清楚了。对美国,中国一方面表明自己有了反导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想让这个事情再被操作敏感化。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就是中国发展反导系统决不是参与国际军备竞赛。中国有权拥有自己的反导系统,因为发展反导系统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军事现代化必走的一步。但中国建设自己的反导系统不会参加国际军备竞赛,同时中国的反导系统不会推动太空军备竞赛。国际社会和国内一些所谓的军事专家也不要狂热地解读此次中国的陆基中段拦截技术试验,更不能将此次反导试验与美国对台军售作毫无根据的枉自解读。中国发展反导系统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反导系统,是为了保持太空战略平衡,确保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而美国的反导系统却不断致力于太空军事化,已计划部署太空激光拦截武器、反卫星卫星等,都为太空军事化增添了新的变数。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研究所教授)
 
《科学时报》 (2010-1-27 A3 国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