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聂鑫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 21:28:54
赏梅知春近

 

■聂鑫森
 
梅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她迎冰斗雪,正气凛然,有如坚贞不屈的斗士;超凡脱俗,冰清玉洁,酷似品性雅逸的高士,群芳摇落,独领风骚,以一腔热血迎迓春天,又是慷慨无私的无名英雄。故一入深冬,朔风怒号,大雪狂飞,人们便相邀去探梅、赏梅,真是“一路寒山雪未消,寻芳不惜碎琼瑶”。
 
从古至今,神州大地赏梅的地方多矣,山里、园中、村外、溪边,或野生,或家养,红梅、白梅、绿梅、黄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令人励志舒怀,徘徊而不忍离去。历代赏梅的名区极多,如西湖的孤山,宋词人刘过就写过“不若孤山先访梅”(《沁园春》)的佳句;如无锡的梅园,面朝太湖,背倚龙山,植梅万余株,“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明·徐渭《梅》)。画家挥毫,诗人吟叹,留下多少千古佳话,号称“梅妻鹤子”的宋人林和靖,高唱“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
 
在我居住的城市株洲及周边地区,虽无赏梅的名胜地,但梅花却是随处可见的。城北的石峰山、城东的仙庾岭、城南的王塔冲、城西的马家河,还有远郊外的几个寺院中,都有老梅、新梅。故到冬深风雪时,文友往往相邀去赏梅。
 
雨雪交加的那几日,因开会,未能前往。书画、诗词界的蒋海堤、施杰荣二君,却结伴去了远郊赏梅,不断地从手机上发来所写的梅花诗。我虽开会却开着手机,读好诗而身临其境,令人艳羡不已。蒋君年届古稀,施君也五十多了,假若我随同而往,于梅边合影,该何其有趣。便作了一首《己丑冬,读蒋、施二君梅花诗》的七律,也用手机发了过去:“湘南湘北苦寒时,何处梅开沁酒卮。短信频传和靖韵;孤山遥念放翁诗。暗香透纸春声近;疏影涂墙野趣滋。老友相看霜染发,铜枝铁干竞风姿。”
 
入冬以来,施杰荣泼墨濡色,大画梅花,铁干虬枝,寒花疏朗,着色淡雅。他为人诚笃、雅逸,书画俱佳。又因探梅、赏梅,丹青更觉真元之气弥满,百看不厌。几日前,他来我家,赠我与老妻各一幅梅花图。“秀才人情半张纸”,抽暇我写了一首《己丑岁末,谢施杰荣赠梅花图贺春》的七律,并书于扇面,作为回赠也送上门去。诗云:“梅花胸有万千枝,白绿绯红且携之。驿外断桥桃瘦影,村头古寺报春时。删繁重简人依旧,立意标新笔肆恣。君赠丹青深意在,书香入骨自荣滋。”
 
元旦过后,湘地雨雪交加,气温骤降。我从株洲乘快巴到湘潭去探母,弟弟们早在家中等着了。我虽花甲,幸有早过八旬的母亲健在;而弟弟们皆清吉平安,此乐何及!午餐大家欣然把酒,说古论今。饭后,我们去社区后面的雨湖赏梅。
 
雨湖是城中的一个大景区,有上、中、下三湖。在下湖的烟柳亭附近,有数株老梅,枝干遒劲,缀满了白瓣绿萼的花朵、花苞,散发出纯淡的香气,沁人心脾。在古籍中,应称之为绿萼梅。
 
我们正看着、说着,前面忽出现一群老爷子、老娭毑,戴着绿色的环保志愿者袖章,手拿小竹筐和铁夹钳,说说笑笑,一路走来。他们不时地用铁夹钳夹起地上的纸屑、果皮,放进小竹筐里。这场景,令我们感动。
 
天寒地冻,这些儿孙绕膝的老人,却不辞辛苦地做着义工,催送着社会公德的缕缕春风,温暖着这个凛冽的寒冬。
 
他们是最值得赞颂的绿萼梅啊!
 
《科学时报》 (2010-1-22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