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建堂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 21:28:54
古籍·虎话语·理趣
 
■王建堂
 
虎位于动物生态链顶端,也为紧扣在文化生态链上有机一环;中华古籍中沉积着丰厚“虎话语”资源,其中一部分荡漾着盎然的感悟理趣,对今人的“虎认知”,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虎特征”的认知把握
 
对虎特征的认知把握,首先定格在“虎”字的“形音义”上。《说文》云:“虎,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足,象形。”此解抓住三个鲜明特征:其一,虎为百兽之王;其二,“从虍”指虎身上的斑纹,其三,“从儿”指虎足象人足坚实有力。另外,“虎”字读音,也鲜明地呈现着“虎特征”。《周易》曰:“云从龙,风从虎”;且繁体字“号”是由“号”、“虎”两字组成,据传猛虎咆哮,风生水起。《水浒传》描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阵狂风过后,跳出一只斑斓猛虎。“虎”音为何近“呼”,就是虎啸风起,风的象声词为“呼”;名从音起,故虎字读音为“呼”。李时珍释曰:“虎,象其声也。”
 
古人对虎习性认知,也令今人大开眼界。立秋虎始长啸,仲冬虎始交配,交配在月晕之时;虎怀孕七月而生,虎一生只生育一次,且一产双仔,生育后再不交配。谚曰:“老虎吃鹿死等了。”虎潜伏技艺特高明,因皮毛斑斓,故为天然隐蔽色;古人认为,虎的身骨特奇异,咫尺浅草,也能深藏不露;等到猎物到跟前时,一下猛蹿出来,攻其不备、一举成功。虎天性猛烈,虽遭致命追击,还要徜徉徘徊、回头顾盼。虎搏物不过三跃,正如《水浒传》所叙写的“一扑、一掀、一剪”,如果三下皆不中,就舍之而去。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虎眼可兼而用之。虎不行曲路,人如果碰上虎,将之引到曲路上,虎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另外,虎死一定要靠着树木或岩石,刚死是不会倒地的,故有“虎威不倒”之说。特有趣的是:老虎搏猎獐兔,先在四周撒下尿,獐兔一闻到气味就不敢动了,坐受其搏。犬为虎酒,虎食犬则醉。虎中毒箭以后会自食青泥而解毒。以上“虎话语”,虽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特征认知,但其生成在一个“虎踪遍地”的生态语境中,人解虎性,因而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白虎崇拜”的另类解读
 
“虎话语”中有一个最亮之点——“白虎崇拜”:猎户座参星称“白虎”,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链接起来也称“白虎”,风水学上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白虎还是祥瑞文化的标志,《瑞应图》曰“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苇则见(仁及草木)”。据传,商汤君临天下,白虎戏于朝;曹丕将受禅让、代汉而立,各郡国上奏白虎27见。“驺虞”即为白虎,不食生物,不践生草,不踩生虫,500岁者色白。但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对此却有独到见解:“虎黄者,窃人羊豕,多方窥伺得之;黑虎所见无不取;白虎不甚搏杀,坐食而已。盖黄是其幼弱者,黑适壮,白即老矣。或曰:白虎性仁,其实老矣。”这是对白虎温和、不堪搏杀的感悟性理性解读。白虎不是“性仁”,而是垂暮之年、血气衰微,没有了往日雄风;并不是什么天降“瑞兽”,而是自然衰老现象。
 
《后汉书·刘琨传》:刘琨为弘农太守,当时崤黾驿道上多虎灾,以致行旅不通。刘琨为政三年、仁化之风大行,有人见老虎背着小虎渡河而去。光武帝听后深感奇异,亲自询问刘琨:行何德政,以致弘农老虎都渡河北去?刘琨回答:不过是一次偶然事件罢了。王充《论衡》也指出:不过是“偶适自然”罢了。古人云:行德政可感化虎、迁徙他处;其实只是一种偶然巧合的自然现象。
 
古人还认为:“虎威”是一种虎骨,如“乙”字,长一寸,在虎肋两旁皮内,尾端也有;做官佩戴之,则能威压众人。“琥珀”为虎死精魄入地而生。猎人射虎,候虎夜视时,箭头及身,虎目光即堕入地,然后掘地而得琥珀。对此,唐代作《本草拾遗》的陈藏器、理性地阐释说:所谓“乙骨”及“目光堕地”之说,完全是不合情理的无稽之谈,千万别信以为真。
 
微妙的“虎人之间”
 
人是智慧动物,“虎人之间”演绎着许多传奇而又微妙的故事。
 
虎一般不攻击混沌态婴儿,因“初生婴孩不怕虎”,无知者无畏,故虎不食婴儿。虎也不食醉酒之人。虎发现了醉酒者,一定是等他酒醒之后,对其惧怕,身上分泌出富有刺激的气息,然后虎才吃之。《异苑》云:南朝刘宋冯恭,曾醉躺在山路上,黑夜有虎来卧在了他身边,且头枕在他背上;冯睡到了半夜辗转反侧,还用手推开了虎头,又酣睡如初;天亮酒醒后,猛然见虎蹲在其脚后,吓得只好继续装醉,躲过一劫。
 
《朱子语类》载:有人问苏轼:人说不怕虎者,虎就不会伤害他,是这样吗?苏轼回答:不懂事小孩子不怕虎。《传灯录》载:智坚禅师与归宗、南泉信步山间,从老虎身边从容走过;问归宗说:虎似什么?回答:似个猫儿;禅师说:似个狗子;泉云:我见是个大虫。三人皆不以为事,人虎互不相犯。有一乡人卖文字遇虎,躲避不及,曾听人说:虎识字,于是铺开文字让虎看,虎看看字画就悄然离去。此三事皆是证验。朱熹也说:僧人入山碰虎,是寻常事;初见时虎也示威,近前来,见人不怕他,就渐渐远去了。虎若常见人,就习以为常了。苏轼、朱熹都是中华哲人,这样从容谈虎并非信口雌黄,一定持之有据的。
 
古人以为,虎有灵性,有时还会知义报恩。一老妇人山路上独行,被虎衔入山谷,虎蹲在其前痛苦地望着;老妇人说:你莫不是要我给你挑刺罢?虎举足以示,足下确有深刺的竹刺,老妇人细心地给其拔取,虎腾跃而起,甚是惬意;于是又把老妇人衔回家里,毫发无损。当夜衔着一头鹿放其门前,以示谢意。此事颇有神异色彩,但据当代科学认定,虎很少主动攻击人,只是感到人走进其领地、形成威胁时才发起进攻。另外,虎哺婴儿、知义报恩之事古籍里甚多,大都受“原型启迪”,有感而发。
 
生物圈中的“虎克星”
 
虎虽为百兽之王,为食物生态链上的顶端,但自然机理:“一物自有一物降”,在生物圈中虎也自有克星。
 
小刺猬是虎的天敌。虎饥饿了想吃东西,但一见刺猬就乖乖伏在地上。小刺猬凭什么制服大老虎?刺猬见虎就跳入虎耳朵里,使其痛苦不堪——真是老虎咬刺猬,没处下口。或云:虎不敢走近森林大树下。在森林大树上有一种鼠,一见虎过其下就鸣噪不已,自拔身上的毛,投掷在虎身上;毛发落处必定生虫子,生虫处必生疮,然后虎遍身毒疮、皮毛溃烂,奄奄一息,直至死亡。因此,虎不敢贸然走近森林大树下。以至隋文帝感叹:譬如猛虎,人对它奈何不得,反被“毛间虫所蠹损”。还有一种奇兽名“猾”, 身体柔软无骨,进入虎口中,虎不能咬;进入虎腹中,自腹中啃咬之,也为虎之天敌。《朝野佥载》云:唐初,四川涪中多虎患,有一兽似虎而绝大,将虎追逐杀尽。上奏朝廷,不知是啥动物,后来检阅《瑞应图》,才知叫“酋耳”,不食生物,有虎则追杀务尽方休。
 
人们常将“雄狮猛虎”并提,可狮子也是虎的克星。《洛阳伽蓝记》载:后魏,波斯国献狮子,到达京师后,庄帝问侍中李彧:“朕闻虎见狮子必伏,可觅试之。”于是诏近山的郡县捕虎以进,巩县山阳并进二虎一豹,见了狮子全都瞑目不敢仰视。庄帝看了大笑:旧说狮子——虎見之而伏,豹見之而瞑,熊見之而跃,真是名不虚传呀。《癸辛杂志》载:外邦进贡来狮子,画师怀疑是假的,于是将狮牵入虎牢,虎见后俯首贴耳不敢动,狮子在虎头上撒尿,虎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人们才知是真狮子。
 
汉字语境是一个蕴含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丰富的“虎话语”中闪烁着亮丽的理趣之光,努力开掘发现,使之彰显于人类文明之河上,此乃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使命。
 
《科学时报》 (2010-1-22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