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芸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1 11:51:35
微笑与死亡
 
如果按豆瓣网的方式给《苏珊的微笑》贴标签的话,叶兆言这部新作的标签涵盖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小三”、凤凰男、城市女、官场、潜规则……不过叶兆言说他是无意走进“小三”这个雷区的,他写作的只是一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隐藏在自己大脑某个角落里的一个故事。

《苏珊的微笑》,叶兆言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26.00元

 
□本报记者 李芸
 
“‘小三’问题只是巧合,触发我创作的动因与此无关。”
 
因为《蜗居》的大热,“小三”成了时下最敏感的话题,《苏珊的微笑》腰封上所标注的“没有打不败的小三,只有不努力的原配”、“从男性视角审视中国式婚姻”就成了该书最主要的关注点。刚刚出版了《苏珊的微笑》的叶兆言,被记者问到的问题几乎都与“小三”有关,诸如“如何看待原配与小三”、“苏珊是一个怎样的第三者”等等。
 
于是叶兆言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苏珊的微笑》不是专门描写“小三”类型的作品。叶兆言说:“我以前没有想到‘小三’这个事情,可能我比较传统。《苏珊的微笑》这本书确实写的是婚外恋。但我写的人物不是用简单的好人、坏人可以概括的……读者愿意把《苏珊的微笑》归类,可能与最近‘小三’太流行了有关。”
 
《苏珊的微笑》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集团公司老总杨道远在妻子张慰芳家族的帮助下爬上高位,8年前张慰芳因偷情时遭遇车祸而高位截瘫,杨道远没有选择离婚,但却和女研究生苏珊成了情人。苏珊在历经一系列情感纠葛后,选择在电视上讲述完她的爱情故事而自杀。
 
叶兆言更愿意将《苏珊的微笑》与《奥赛罗》相比,并说这部作品是现代版的《奥赛罗》。首先苏珊和《奥塞罗》的女主角没有区别,都是非常可爱的女性。其次,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用武力把女主角杀害了,《苏珊的微笑》同样说的是一个嫉妒杀人的故事,男主角用另外的东西最后把苏珊杀死了,男主角完全是癫狂的,他们的爱非常过分,某种意义上是非常自私和极端的。“两个作品的文化方式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我在描写嫉妒的时候是写得非常强烈的。因为爱而杀人,这本书中悲剧的要害就是嫉妒,嫉妒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叶兆言说。
 
“很久以前,我就想写这么一部小说,它隐藏在大脑的某个角落里,终于有一天,我把它写了出来。”
 
叶兆言说他写小说都没有提纲和梗概,唯独《苏珊的微笑》有。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想写一个失去了性能力的人的性行为故事,但是没有真的进行下去。后来又想将积累的材料写成中篇,取名为《七种颜色的声音》,但构思好故事情节后仍然没有动笔。写完《后羿》这部神话中的现实故事后,叶兆言想写一本现实中的神话故事,便正式着手写《苏珊的微笑》。但随着时间推移,想法和故事都发生了变化。原来书中有个性学专家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叙述者,现在在书中却变成了女性,而且已经没什么故事,该书也不再把残疾人的性行为故事当做重点。男主角的故事也做了减法,如何往上爬、如何靠女人和朋友的提携都弱化了,而是更多地写他已经成功了。男主角是一个卑贱的小人物,一个靠个人奋斗、种种机遇努力往上爬的小人物,一个美男子,一个成功人士,一个有女人缘的男人。他内心深处的嫉妒可以和奥赛罗相媲美,他的嫉妒与他的出身有关,他会非常强烈地怀疑他得到的一切。而《苏珊的微笑》中的苏珊是后来才加进来的,本来是配角,后来渐渐地成了主角。
 
书名冠以“微笑”,小说里也不时看到苏珊温暖而美好的微笑,但故事的结局却是苏珊的死亡。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叶兆言说:“微笑是我的纠结词,在写作过程中我老觉得有一张美丽的面孔在那儿微笑,我写的是死亡的故事,微笑和死亡是反映非常强烈的,就像黑白照片一样。我确实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女孩儿,一个女孩儿笑着谈她曾经自杀过一次,我当时也没有动情感,确实在半个月以后她自杀了,死亡是对我们很沉重的事情,为什么在她的面前完全是一种以微笑的形式出现,这个对我很震撼,有点神话色彩,也是我写作素材的来源吧。”
 
“在技术上我采取一种省略的方法。”
 
叶兆言说《苏珊的微笑》最大的突破是在写作手法上有创新,与他以往的作品都有所不同。他曾经写作的《别人的爱情》,那本书里面有历史、几代人的历史故事,而《苏珊的微笑》是完全没有历史的小说。“我给这本书的定位就是,它是一部新世纪的小说,具体就是把结果写在前面,而放弃对过程的描述。”
 
譬如书中男主角是一位成功人士,叶兆言却没有把他如何奋斗、如何往上爬都写出来,没有过多地描述一个人是如何成功的。“我把这个省略了,但是这个省略是很重要的。因为冰山下面的东西,恰恰是我所想表现的。从文学技术上来说,有时候省略往往提醒读者更多地去想。如果我把冰山下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可能就没有意思了。”
 
书中的另一个主角也是如此,最终苏珊自杀了,但叶兆言并没有去描述她的心理状态或是动机,给的篇幅相当少。叶兆言说:“有时候,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了,反而更能体现复杂。我不想按照惯常思维为苏珊的自杀寻找理由,更希望她的死变成一个讨论的话题。省略,或者说不发挥是我追求的个人风格,与我的阅读经验和美学原则有关:宁愿不足,也不愿过。尽管我喜欢写很强烈的东西,但通过‘调低调门’不至于把故事写爆。我父亲的一位朋友跟我说过一句话:‘写小说就像给轮胎打气,写到最后把气打足就行了。不要到处讲主题,这样会走气的’。”
 
《科学时报》 (2010-1-21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