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利益讲,逐渐削减含汞产品的使用无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对环境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关于汞的健康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主要关注广义的工业造成的汞污染,也就是说主要关注甲基汞的健康危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文章都是关于甲基汞的。近年来,调查性的工作相对少了,机理研究工作多了一些。而对于医院系统造成的无机汞,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不仅甲基汞会造成神经危害,无机汞也会造成肾脏危害。现在,人们渐渐认识到,应该提倡无汞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所长白雪涛在会上介绍了汞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汞无所不在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就利用过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存在形式有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汞的熔点很低,在熔化时开始蒸发,形成汞蒸汽,造成环境污染,形成其他的化合物,毒性有所改变。
汞在环境中会迁移,环境中的主要介质是空气、土壤、水。水中汞的气态迁移:气化作用、还原作用、二甲基化作用。1%~10%挥发到大气中。水中汞的水迁移:水中一些物质可与汞形成络合物,汞随水体运动而运动;水中的悬浮物和底质吸附汞,汞转向沉积物。水中汞的生物迁移:微生物参与下,形成甲基汞(亲脂性)进入食物链。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生物迁移造成的。
汞在土壤中可以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的形态存在,95%以上迅速被土壤吸附固定。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变。表层土含量高,不易下移,可向大气中挥发迁移,也可部分随地表径流作用迁移。土壤里的汞部分可以在环境中循环,部分在下雨、发水时循环。世界上所有汞污染的都是这种现象,随着雨水、地表径流而逐渐扩大。汞污染难以控制和其理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汞是天然就存在的,在大气、土壤和水当中都有分布。空气中可以沉淀下来,水中可以蒸发出去,以不同的形态周而复始地运动。汞在环境中形成了传统污染,很难消除,最好的办法是从污染源上控制。
食物链顶端的人类
是汞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金属汞、无机汞、有机汞——都会直接或间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又从底泥回到水中。
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以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生物放大)。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通过食物链使人体暴露量增加,毒性效应增强。上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初,黑龙江松花江出现了汞污染,一些渔民出现了水俣病。
“关于甲基汞的问题,问题仍然存在,但没有向恶的方面发展,因为环保措施比原来好得多。随之而来的是无机汞的问题。无机汞污染厉害以后,在不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形成甲基汞。”白雪涛警示。
在有机汞中,甲基汞是最重要的污染物。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规定,人体对元素汞摄入的安全水平是0.7毫克汞/公斤体重/周,而甲基汞的安全水平只有0.1微克甲基汞/公斤体重/周。它已被充分证明是一种神经毒剂,特别对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甲基汞可以通过孕期妇女的胎盘进入胎儿的大脑中,还可以通过母乳喂养传递给婴儿,而正在发育的胎儿对甲基汞的敏感性比成人高5~10倍。
水体中的元素汞和无机汞可被微生物转化为甲基汞,并随着食物链上升而富集在动物和人体中。因此,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是汞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谈到汞在人体内的代谢,白雪涛说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是有机汞,95%以上可以被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的主要是金属汞,以蒸汽态形式经肺泡吸收,可达85%。皮肤可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汞。
汞吸收后主要分布在大、小脑组织。其他实质性器官也有明显分布。汞主要经肾脏(尿液)、肝脏(胆汁)排泄,还可经肠黏膜、汗腺、唾液腺、乳腺及毛发等其他器官排泄。长期摄入,可导致汞在人体内长期蓄积。
金属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大量吸入汞蒸汽会出现急性汞中毒,其症候为肝炎、肾炎、蛋白尿和尿毒症。一般来讲,二价汞离子毒作用是可逆的。无机汞主要对肾脏、肝脏损害。甲基汞可引起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生殖发育毒性。经典例子就是日本水俣病,表现为知觉障碍、运动失调、视力和听力障碍。
环境汞污染如何防治
那么,如何进行环境汞污染防治?白雪涛强调,第一是加大治理污染源的力度,尤其是工业排放;第二是加强汞污染的环境监测;第三是加强环境污染的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暴露的人群有没有暴露途径,体内有没有汞的存在;最后是提高全民环境与健康的意识水平。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医师田向阳则从自身工作出发警示说,汞危害的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
“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像艾滋病的问题,乙肝的问题,结核病的问题等,确实忙不过来。尤其是健康教育,涉及面太广。现在,汞作为很重要的方面,至少引起了我的关注。我经常出去讲课,包括各部委、医疗系统和学校。过去,我讲课的时候没有涉及到汞,今后要把汞作为很重要的议题。”田向阳说。
《科学时报》 (2010-1-6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