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回放:
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全国人大公布了教育部“换帅”的任免决定。任教育部部长长达6年的周济,在他第二个任期的时候,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担任副部长已8年的袁贵仁。
谁是袁贵仁?应该有好多人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但这似乎一点也不妨碍人们对部长易人的关注和热议。在教育痼疾重重、亟待快刀下手解决的当下,袁贵仁被国人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根治中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顽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大批像钱学森一样的杰出人才。人们用他名字的谐音,赋予他一个沉甸甸的使命——期待袁贵仁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
袁贵仁的研究领域,从哲学的认识论,发展到价值论,再专注于价值论中的人学——关注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或许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最核心问题。
解读袁贵仁的简历,不难发现,这是个一生从未离开过教育的部长。1969年至1978年恢复高考,他在安徽省固镇县中学以及五七大学做“教书先生”;1978年后的20余年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任教,先后担任哲学系副主任、社科处处长、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以及校长,在此期间,还兼任过北京市教委主任;2001年以后的8年间,他进入教育部任副部长,分管招生、财务、党建、纪检等工作。
摆在袁贵仁面前的中国教育痼疾重重:素质教育难以落实,教育公平欠缺,学术造假案频出,高校腐败屡有曝光……袁贵仁接了个“烫手山芋”。
被公众寄予厚望的袁贵仁2009年已经59岁了,按照国家现行部长级官员任职的年龄要求,他在教育部长的位置上可能只有五六年的光阴。要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对中国教育来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换血,太难了。
各方观点:
不管工作岗位怎么变换,袁贵仁的职业生涯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领域。这或许是人们看好他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育需要教育家办学,教育部长更需要由教育家来担任。因此有人指出,在教育部的几位副部长中,袁贵仁是最有资格出任部长的。一是在几位副部长中资历最老;二是师范院校毕业,对教育有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并长期在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对曾经共事多年的袁贵仁评价颇高:“他对中国的教育非常清楚,为人正派、聪明,做事逻辑清楚、有板有眼。”
复旦大学一位熟悉袁贵仁的教授表示,袁贵仁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他曾被称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面旗帜之一”,还是中国价值理论和最早在我国开展“人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期待新任部长可以改善综合大学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地位。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为了公开》一书中对这位老领导的评价是:对新闻宣传的指导与部署多少都带有些哲理色彩。
袁贵仁的好友、学生,在为他履新高兴的同时,“跟着就很担忧”:听说老师当了部长,真的是为他捏了一把汗,他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太复杂,积重难返。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依靠教育部部长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并非最佳的教育治理路径。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理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也就是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改革说到底是一个放权赋权、管理平衡的问题。
另有教育专家表示:一个国家教育改革的成败,与教育部部长息息相关,但同样与他身后的政府和政党密不可分。作为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要推行教育改革,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关键就看其怎么施政了。
点评:
袁贵仁能不能如国人所盼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贵人”?他将如何“医治”教育领域累积多年的顽症?我们拭目以待。
《科学时报》 (2010-1-5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