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之风拂下渌 |
——广西武鸣县下渌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
□实习生 陆媚 本报记者 贺根生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依靠科技种果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5400多元。
龙眼种植标准化助农增收
汽车行驶在下渌村村民自建的水泥路上,路的两旁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荔枝园和柑桔园,郁郁葱葱。映衬在绿树翠竹下若隐若现的村民住宅小楼,与果园构成一幅秀美和谐的山村画图。
下渌村有6个自然屯,200户800人,林果面积4410亩,现全村龙眼、柑橘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形成了以果树种植为主导的特色经济。
为使下渌村果树种植走上高效、持续发展之路,南宁市、武鸣县科技部门多次下达科技项目,开展龙眼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和推广示范。眼前的这片龙眼园是下渌村建立的1000亩龙眼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去年8月份,南宁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示范区平均亩产鲜果1435.5公斤,比对照区平均每亩产量增加312.8公斤,增幅27.9%,按照每公斤2.5元算,每亩就可以增加782元。
正是依靠科技实现果树栽种标准化,下渌村的龙眼、柑橘已成为一大品牌。村委会副主任韦殿运说:“今年该村的龙眼销售价格就比市场上的高出五六角钱。”
信息高速路上奔小康
村头一栋独立的新三层楼房吸引住了记者。韦殿运介绍说,这是下渌村的专家大院楼,一楼和二楼设有培训教室各一间,两间教室能同时容纳100人上课。三楼科技展示室,墙上挂满了龙眼标准化栽培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图谱。院子里有一个30平方米的科技宣传栏,里面张贴着果树栽培、管理要点。
据悉,目前下渌村专家大院共有7名来自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农科院园艺所、广西柑橘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教授。此外,还从县水果办选聘了一名农艺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派驻下渌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说话间,记者一行来到了三楼的下渌村信息服务室,办公室里10台电脑整齐地摆着,专职信息员韦生正在值班,他介绍说:“村民可以到这里上网收集、发布产品信息,推销自家的产品。果树种植遇到什么技术难题,还可以预约与专家直接进行视频咨询。可方便了!”
韦殿运说,专家大院经常举办电脑使用技能培训,村里已有半数的农户安装了宽带网。今年通过网络促成最大一笔的龙眼交易,数量有几十万斤。
村民文化生活丰富
图书室、电脑室文化长廊、戏台、灯光球场等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下渌村村民热衷于科技、文化事业也可见一二。
每逢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村民们都会聚集到村口的广场,每个村民组带着自己编排的科技兴农、富农的小节目登上露天舞台,当一回“梦想剧场”的演员。
村民们学科技、用科技、唱科技,歌唱党的科技富民好政策,歌唱科技带给自己的新生活。节目业余成分虽多,但演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让村民享受到参与的快乐,其乐融融,成为了村民之间交流、学习、联系的纽带。
走出下渌村,已临近中午,烈日下,勤劳的下渌村民还在田间地头劳作,从村头那棵巨伞般的大榕树下传来阵阵孩童的欢笑,这笑声似乎告诉我们:科技新农村建设的历程。
《科学时报》 (2009-9-28 B3 地方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