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堂
在汉语语境中,“60”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数字话语:60花甲子、60年地脉一周转、天道60年一轮回;影响乃及“30”:天运30岁一小变,30年河东、30年河西。此数字话语的生成、传播,揭示了怎样的民族文化心态,又沉积着几多哲理元素,笔者试作如下解析。
“干支纪年”的范式生成
钟情于“60”的数字话语,源于古时干支纪年数字思维范式。“干支”取义于树木“干枝”,是比喻命名;古人信奉天尊地卑的“天地观”,故纪年数为“主干”,纪地数为“旁枝”,是谓:天干地支。生存天地间的中华先祖,思维起始于“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故原始态第一认知是“天地”,原始态数字观念也萌生于“天地”;于是“天干地支”就成为中华先哲的第一智慧话语。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22字均为独体,是“图文同源”的产物。为何“天干”是“十进制”,“地支”为“十二进制”?据传,早在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始作十天干、十二地支。汉字原创是表意的,从承载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汉字字形上去分析“甲子”等22个象形字,都与植物生长、季节变化有关:“甲”像草木破壳出芽,“乙”像春草破土屈曲而出;“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丑”十二月万物动用事等。也有解释:天干又称日干,指一昼夜中十个不同时段的太阳。地支与岁星运动有关:岁星在黄道上运行一周约为十二年。天地合德、孕育生命;于是古人就用“干支”合起来纪日,进而演化为纪年。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正好60年一个圆满周期,于是“60”就潜含了一种神秘的天地演化之义。据考古证明:出土商代甲骨文中已刻有完整的60甲子表,可见干支纪日与文字是同时产生的。人们要适应大自然的节律生存,必须具备时间记忆能力,于是干支结合的“60甲子”周期的时间范式就应运而生;可以说干支纪日、纪年,经历了一个漫长生成、演化过程,是中华先哲原创的第一智慧话语。且干支纪年范式的生成,源于古人原生态的天地时序观,并由此积淀为一种解读历史的思维范式。
历史演进的频率认知
人世沧桑、王朝更迭的历史进程,引起先人深刻反思:是谁在导演着历史兴衰的悲喜剧?是什么导致了“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人们在苦苦探寻着、千百年来历史演进的轨迹。受“干支纪年”思维范式启示,人们眼前一亮,发现了30、60——两个特殊的历史演进频率。首先,“通古今之变”的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中发出第一声惊叹:“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司马迁是面对着3000年的历史苍穹发此感慨的。中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又深化了对历史演进频率的认知,在《送幽州李端公序》中感慨:“国家失太平,于今六十年。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复乎?”韩愈认为:安史之乱到如今已有六十年,六十年甲子周而复始,大唐中兴国运就要到来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也云:“……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此一变矣;又六十年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可不有以应其变乎?”在陈亮“天道六十年一变”的激励下,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并掀起轰轰烈烈的张浚北伐,大宋国运为此一振。南宋程珌《修宁先达续题名记》讲得更透辟:“予谓天道之行,率有常数,六十年而一还,数之常也。”常数: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一条周而复始的规律。故在古人心目中,“60”成为计量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永恒的“常数”;30年一小变,60年一大变,这就是历史演进轨迹的频率,是中国式历史观的数字化表达。
天道循环的心理暗示
干支纪年60年一轮回,还催生了中华民族天道循环的思维定势;正如《三国》开头切入词:“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传统风水观:“六十年地脉一周转”;易学家释《易》:“象数所值极于六十年”;“60”情结,深深镶嵌进了民族思维大脑皮层中。虽天道循环思维定势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从而使一些人坐以待变:360天后还是一本“老黄历”。但其强大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2004年台独甚嚣尘上,妄图“制宪”,台有识之士站出来正告:从偷袭珍珠港到“9·11”事件60年,从1945台湾光复到2005又是60年,“以中国人的说法,六十年为一甲子,必有天道轮回的劫难。”言外之意:60年甲子一轮回,你要违背天意、民意搞“台独”,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闹不好给台湾带来劫难。此言对台独分子不啻是当头一棒。的确,1949~2009年,台海相隔整整60年了,两岸人民同文同宗、血脉相连,自然形成了渴望相通、共谋发展、台海一家亲的强大心理磁场。彼一时,此一时,60年的时间长河已冲淡了历史的瘢痕;一个甲子轮回,迎来了两岸新的历史机遇;两岸融通,越来越好,人意乎?天意乎?心理暗示就是一种民心所向。再回头审视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也在回应着“30年一小变,60年一大变”古训。1949~1979年是30年一小变,标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第一声春雷,给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带来勃勃生机。1949~2009年是60年一大变,2008年共和国成功举办了史无前例的世界盛会——奥运会,共和国更加繁荣富强,已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这头雄狮真正怒吼、腾跃了,它的声音令世界震惊。但这不是原地踏步的轮回,这是更上一层楼、腾飞千万里的升华和飞跃;这不是回到原点的循环,是一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一轮的良性循环。心理暗示就是一种民族合力。
天人之际的哲学表达
为何千百年来国人笃信“60年一大变”,这不仅是一种朴素的历史演进频率认知,其间也沉积着一定的理性元素,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探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表达。
首先,“60年一甲子”的思维范式表达了“变”的必然性。是先哲依据对天象、地理、季节、植物生长、长期“格致”后而悟出的,实际上是一种原始态的、“观察+数据”发展观的表达,潜含着具有中华特色的“理性元素”。这种3000年前的数字话语,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堪称独领风骚。
其次,符合“量变质变”的认知规律,表达了“变”的层次性。30年一小量,演化为一小变;60年一大量,衍变为一大变。《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30年是感觉审美疲劳感的底线,60年是智觉审美疲劳感的底线。“变”依附着“数”的前提。
再次,30、60分别是一个“生命节律段”,表达了“变”的节律性。事物都有萌生、发展、高潮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匀称的、数字化的节律感,于是先哲就分别用:30年一小变,60年一大变的数字话语来表达。当然,事物变化的节律点是多元的,30、60两个数字,远不能反映事物变化节律的丰富性,但它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思路,启迪世人深思。
最后,“60年一甲子”的生命节律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孔子云:60而耳顺。竹子的生命周期是60年,鹿60年就会出现一个生命奇迹;丹顶鹤是60年大毛落,茸毛生。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三代的年龄节律也是60年。
当然“60年一甲子”不是魔咒,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只是先哲的一种朴素数字化认知,但其中也潜含有一定的哲理元素;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面对共和国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历史老人又一次弹奏出“60年一大变”国运变奏曲。彰显着东方文化整体感悟的历史灵性。
60年既是历史进程的一个完美段落,又是未来一条雪白的起跑线;共和国又迎来一个崭新的60年,这是一种历史契机,一个新年轮上的升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好兆头。放眼2069年的共和国,一定会以更崭新的姿态站立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引领人类文明新进程!
《科学时报》 ( 2009-9-25 B3 科艺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