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济华 段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24 19:28:0
科学诗对推动现代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与诗歌研讨会召

研讨会会场

丁夏畦院士

戴汝为院士

严加安院士

 李邦河院士

为迎接新中国60年华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学艺术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科学时报社,于9月22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科学与诗歌研讨会,这是新中国60周年科学文艺的发展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场。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戴汝为、严加安、李邦河等,与科学诗人、科普作家郭曰方、居云峰、颜基义、刘洪海、王直华、吴岩、尹传红、郑培明、星河、涂明求等欢聚一堂,围绕科学与诗歌的关联和创作体会、60年科学诗发展的经验和未来路径等主题畅所欲言,展开了轻松且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郭曰方主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居云峰、科学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洪海在会议上致辞。
 
郭曰方说,我到中国科学院后,发现很多科学家文学造诣很高,不仅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杰出的成就,他们还会和你交谈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中关村诗社就是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关怀下组织发起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作出杰出贡献,与他们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分不开,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对激发科学家灵感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一直想找机会,让我们的科学家启发我们年轻的科普作家的文学创作。特别是,现在学科交叉非常厉害,作家不能没有科学素养。我是学文科的,没想到被分配到中科院。但是,正是中科院这方沃土,给了我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源泉,让我创作出许多作品。我认为自己的作品与科学知识的积累直接相关。我们研讨的目的是推动文学与科学的结合。
 
居云峰在致辞中谈到,科学文艺委员会开这样的研讨会很有必要。能把科学和诗歌结合起来,对于普及科学、促进科学与艺术的深入结合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形象思维,是集中精炼的语言,善于反映事物的本质。科学在近现代发展非常快,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与诗歌的结合,能使我们既感受到科学之美,又感受到文学之美。
 
刘洪海在致辞中谈到,中国文化中诗歌的比例很重,有人说,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我认为中国在艺术领域也有“四大发明”,第一就是诗歌,其次是国画、书法、京剧。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诗歌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讲到科学,我们得承认科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相对来说比较弱。我们都讲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是些欧洲国家,亚洲做得比较好的有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为什么欧洲国家实现得比较早呢?我认为是因为它们有希腊文化的传统、形式逻辑的传统。譬如古罗马的复兴以及罗马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形成法律是因为它遵循严格的形式逻辑。与这三方面直接相关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从而导致产业革命、社会革命。中国传统文化中悟性很重、灵性很重,但形式逻辑相对弱。我想如果能把科学和诗歌结合,在我国普及现代文明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年轻时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作品中用了许多数学公式,公式我不是都能读懂,但飞扬的文字,公式的视觉美感非常好,形成了很特殊的视觉效果。郭曰方的科学诗我也阅读了一些,我认为郭曰方的科学诗在科学与诗歌的结合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探索。
 
严加安院士在发言中说,要成为好的科学家,一定要有好的文学素养。大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以及丘成桐等都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好的文学素养对于科学研究、启发想象力和灵感非常有帮助。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睿智。诗歌对人的想象力和灵感很有帮助。中科院每年有研究生大概近4万人。最近,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院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在广大青年中展开“阅读经典,品味成长”的主题活动,请院士、各研究所领导给青年人推荐几本书并写寄语。受元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启发,我写下了:“花可重开旧日枝,人无再返少年时。劝君岁月休辜负,莫待白头悔悟迟。”我结合我的统计学、概率专业,创作小诗“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无序隐有序,统计解迷离”。文学艺术对青年学者很重要,要多接受艺术熏陶。我认为写诗要有一定储备,有需求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才可以有好的创作。
 
严加安院士认为,科学与诗歌是相通的。数学家维纳认为,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成果的创造最接近艺术中的诗歌创作。诗歌的美学准则是“豪华落尽,返璞归真”,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数学的美学准则是独创、简洁、对称、和谐。这里说的“独创性”在艺术那里叫做“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审美取向的不同,在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境界方面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放奔放,飘逸若仙,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肖邦的钢琴曲平易优美,饱含诗意,李斯特的钢琴曲则气势恢宏、直率粗犷。简洁也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美学准则之一。尤其是诗歌,它力图通过最简洁的语言,营造如画的意境,抒发沁人肺腑的情怀,表达深邃的哲理。这与科学,尤其是数学追求的“在尽可能少的前提条件下,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的做法十分相似。
 
戴汝为院士在发言中说,我做科学研究工作,也非常喜欢诗歌。中学时代,常写些打油诗。我有一点体会,就是科学研究与艺术有相通之处。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力学所,正值钱学森回国,时任力学所长。我作为钱先生的学生,从他身上体会到科学和艺术确是相通的。一次,我参加了凤凰卫视举办的钱学森夫人蒋英的音乐会。蒋英先生当时90岁,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工作50年。她的学生在国际上都已经很有名望。表演的人全是从国外回来的蒋先生在声乐方面的学生。蒋英出身名门,早年在德国专门学音乐。钱先生是个力学家,但他不单单是个力学家。蒋先生每次演出都要录音,回家后拿给钱学森听。钱先生每次能听出该怎样进一步改进。可见,钱先生的音乐修养很高。钱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时,是吹小号的。每次学校附近有音乐会,他都会去听。即使到了美国,别人在科学和音乐两方面也很佩服他。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我学了钱先生的《工程控制论》,转到了自动化所作研究。自己除了做科研工作,也很注重提高艺术修养。
 
丁夏畦院士在发言中说,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小提琴演奏得很好,这对他相对论的提出起到一定的作用。老一辈科学家常讲,数学是无声的音乐。艺术的成就与科学研究互相启发灵感。爱因斯坦和钱学森,又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科学与艺术的相通到底有什么样的机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李邦河院士在发言中说,数学和诗歌一样很讲究对偶。凡是比较著名的数学家文学素养都很高。现在,中小学对文学教育打压得太厉害,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英语都严重地排挤中国语言文学,导致现在许多年轻人写文章很差,我发现现在的一些学生写论文表述不清、逻辑混乱。好多学生很注重英文写作,岂不知中文与英文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中文文章能写好,英文也只是解决相应的词汇积累过关问题,找到优美的英文表达就好了。当前学校只重视应试考试,使得多数学生偏科很严重。据了解,甚至有些中学老师对学生讲,不考试的都没用。所以中学生对文学不重视。语文学习不好,很影响人的想象力,想象力对于科学的思维很重要。1964年,我大学时期曾写励志诗:“五洲风云卷狂澜,千仞高峰何时攀?青龙赤兔扬尘处,六将杀尽过五关。”我在做研究、遇到困难,脑海中经常会闪现这首诗,它会鼓励我。我看到数学公式很优美,就觉得它是一首好诗。因为数学公式讲究对偶、简洁,诗歌讲究韵律和谐、文字对仗。我认为,中文是中国人的根本,是爱国主义的根本。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王直华在发言中说,对于教育来说,最要讲究的是科普兴趣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听了严院士的话我很有感触——就是心中有诗。所有艺术都是在流露感情,譬如摄影艺术就是摄影家用镜头在捕捉、反映一种情感。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实际上,作为诗人来讲创作诗歌就是在“奏无弦琴”。有人说,青年是写诗的时代、中年是写小说的时代、老年是写散文的时代。《科技潮》杂志给我开了一个叫《诗意散步》的栏目,每期刊登我的随笔和摄影作品。起名散步是有来历的,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就有散步学派。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说,他的大部分灵感是在散步中得来的。我们要发挥人们的艺术灵感、科学灵感,在不知不觉的轻松环境中,灵感会发挥得更好。因为,一是直觉是发现的工具,逻辑是证明的工具。这是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庞加莱100年前说的。没有发散的思维不会有新发现。钱学森也讲,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先艺术后科学。我想起现代科学教育所提倡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理解科学、欣赏科学,才能实践科学,这是我们对科学的完整态度。促进科学与诗歌、与文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追溯到科学发现的源头应该是艺术。二是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汇合。”要做一个有更大贡献的科学家,就要往山顶上走。我写过一篇散文《让科学与诗歌在山顶上相会》。我们要推动公众往山顶上走,在山顶我们能领略科学与艺术、与人文融会的最美风景。在山顶上,我们会有最丰富的想象力、最丰富的创造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就需要有创新型人才。让我们向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山顶进发。爱因斯坦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音乐家是一样的,都是大诗人。三是推动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诗歌、科学与人文在公众素养上的融合。季羡林过世后,我写下《一介布衣与文理的融合》。我认为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诗歌在素养上融合就是在培养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四是要以科学诗人易感的心、理性的脑来感染公众。倡导未来人都有一颗易感的心、理性的脑。推动我们的教育在更科学的道路上发展。就爱因斯坦自己而言,他并没拿自己拉小提琴当回事,无论外界评价他拉琴如何高超。据说,曾有人想送爱因斯坦一把非常昂贵的小提琴,爱因斯坦却说:“对不起,我不能收你的礼物,我知道自己拉小提琴的水平。”可见他是作为一种素养、一种人生的爱好在拉小提琴。
 
中科院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颜基义在发言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国人民都往热的地方跑,冷的地方没人关注。我们这个诗歌就属于冷的地方、冷课题,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个课题很有意义。我认为作为一个正直的、有眼光的知识分子,应多倾注我们的热情、我们的智慧来关注这些所谓的冷课题。华罗庚先生非常重视人文素养,我当时作为华罗庚的秘书很有体会,1964年2月,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华罗庚给高中生讲座。他开场讲的是一首诗,很有感染力。听讲座的老师同学第一次见到大数学家讲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很多年轻人。我们搞科普创作,没有感性的激发,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科学本身的东西也可以写得很漂亮,许国志院士搞数学研究,但他可以把一个组合算法写得生动形象。国外科普日中有π日,我曾创作了一首π诗,是一首圆周率排序诗。我们中关村诗社,基本以科学家为主体,崇尚文理结合。我们每期还会对已故科学家、诗人的诗歌加以点评。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培明在发言中谈到,科学诗贵在晓畅。写景诗、言情诗、哲理诗、叙事诗有时需要朦胧、需要曲径通幽,但科学诗是要尽量用形象的语言把科学内容说明白,用富于想象力的诗句把科学幻想展示成人们可以感悟到的意境。所以,科学诗不是像其他诗歌那样力求把平淡的生活神秘化,科学诗是要把神奇的世界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明白地告诉读者。目前在科学诗的创作中有一个现象,在不多的诗句中标有很多的注脚,注释的尾巴很长,有的多到上千字。这就让人感到失去了读诗歌的乐趣。从我国第一部科学诗《步天歌》,到现代著名科学诗大家高士其的诗,还有著名诗人艾青的《鱼化石》、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郭曰方的《共和国科学家颂》等,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明白晓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星河谈到,我认为教育不光是文理分科存在问题,社会的功利浮躁氛围也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比如高考作文若改为诗歌体裁,就会涌现出一大批注重诗歌的人。我认为,激情也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你做了一宿数学题,把一个问题解决了,这时你兴奋的心情不用诗歌表达都不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涂明求谈到,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华罗庚说,科学与艺术本是他与她,论性质相差十万八,但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他们相互交汇融合可以走到一起,组建美好的家。我认为要更好地发展诗歌,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2002年科普法的通过给我们很大的激励。诗歌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气候环境是分不开的。二是应鼓励科学家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多写诗。长期在科研领域,思维紧张,写写诗思维不会僵化。我最近研读了叶永烈的《科学家诗歌选》以及贾保其的《当代科学家诗文选》,我们知道数学家苏步青就写了几百首诗,他认为那只是他的一种兴趣爱好。三是鼓励诗人广泛地涉猎科学。四川的流沙河、北京的绿原都写了很好的科学诗。四是科学诗要从孩子抓起。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五是高校鼓励通才教育。台湾做得很好,但我国大陆目前在这方面没太重视。六是高校要加强对科学诗的研究。七是科学诗人要有传播学的理念,借高科技更好地传播科学诗。八是科学诗本身也要革新,比如发展科学短诗等。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岩在发言中谈到科学对人文艺术的贡献。他说,雪莱的夫人写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小说的创作来源于她经常听雪莱和拜伦的谈话。雪莱和拜伦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在院子里谈科学、讲艺术。雪莱夫人听后很受启发,于是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我认为尤其现在随着学科的交融,学习文学的学生也应多了解科学、加强逻辑思维。同时,数学、科学、诗歌之间关系的机理研究非常重要,应该开展研究。
 
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尹传红在发言中谈到,至今科学与诗歌的相通尚没有很深刻透彻的阐述。个案研究力度也不够。比如爱伦坡的小说对黑夜的想法与现代科学的大爆炸理论都有相通之处,科学与诗歌相互促进,院士们的心得体会对科学诗的创作研究很有启发。
 
(本报记者杨济华/报道 段煦/摄影)
 
《科学时报》 ( 2009-9-25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