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23 23:9:0
悼念逝去的烈火青春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老鬼的又一部知青文学力作《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这部滴血的青春史,记载着69名知识青年短暂的人生经历和老鬼的踏访历程。
 

《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老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38.00元

 
□本报记者 杨新美
 
不该被遗忘的人
 
1972年5月5日,在内蒙古锡盟西乌旗宝日格斯台的一场大火夺去了69名兵团战士的年轻生命。这些战士们是来自北京、呼和浩特、集宁、赤峰、锡林浩特、唐山的知识青年,平均年龄19岁,最小的仅15岁。《烈火中的青春》一书为这次在大火中牺牲的69名战士写了小传,并汇集了66位烈士家属的采访谈话,其中还附有一些烈士生前的书信、日记、照片等。
 
想必大多数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看到老鬼的新作《烈火中的青春》,都会联想到1987年同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老鬼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血色黄昏》。《血色黄昏》一书出版后,迅速引起了轰动,先后加印7次,销量达近百万册之多。《血色黄昏》之所以能震撼人心,是因为老鬼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老鬼曾在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格勒盟插队落户,8年的青春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渡过。他对知青有着深刻的感悟,怀有不可磨灭的记忆。
 
32年后的今天他花费4年多时间逐个走访了当年牺牲的69名战士的亲属,写出了这部纪实作品《烈火中的青春》。当被问及为何要花如此长时间写这本书时,老鬼坦言:“写作时没觉得有什么创作灵感,只是感到一种责任。如果我不写这些知青,就永远没人知道他们。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是在执行上级命令中,去赴汤蹈火,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希望那些为抢险救灾而牺牲的青年人不要被遗忘。”
 
据了解,牺牲的战士们是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的,而老鬼当时是四十一团的,究竟老鬼心中是怀着怎样的一种责任?
 
镜头拉回到37年前。1972年5月5日,在四十三团驻地东约20公里处因风大吹着了烧剩的炉灰而引燃了草原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四连连长、指导员紧急集合队伍组织灭火。岂料,风向突变,将这些知青们包围了,待撤退时为时已晚。仅仅半小时,就有66名同志牺牲,另外3名重伤员也随后去世。烈火燃烧时,老鬼正在附近的石头山上打石头。当他听说为救火牺牲了很多人之后,非常震惊。晚上,熊熊的火焰映红天空。老鬼站在石头山上远眺,漆黑的夜幕下,唯东南方向的天空呈暗红色。老鬼感觉“那是一群年轻人的鲜血染红的”。当时就暗下决心,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写一写这些烈士。
 
离开大草原,回到城市后,老鬼曾专程去过烈士陵园凭吊。就在2005年重返烈士陵园时,老鬼看见陵园十分荒芜,大门锈迹斑斑,围墙破损,碑座水泥开裂,荒草埋没了墓碑……不由得一阵心痛,感觉“这些死难者已被社会完全遗忘了”。因此,萌生了为这些知青们写书立传的想法。老鬼说“为这些知青们写书,就是为我们这一代千千万万为边疆,为农村献出了青春的人写书。这69位烈士都普普通通,是我们这一代的集中代表”。 “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我知道写这种书畅销不了,赚不了钱,但不甘心他们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遗忘”。
 
走访写作千辛万苦
 
《血色黄昏》是一部建构在现实基础上的高度真实、细节却有想象的虚构小说,而《烈火中的青春》则是非虚构小说——地地道道的纪实。翻开书,你会发现这本书不像《血色黄昏》,仅仅少数几位写得比较细,如开篇杜恒昌,有继母对他的回忆,有同学脑海中的影像。但多数知青人物都比较简单,很多只有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只言片语。虽然如此,也相当感人。这是从历史尘埃中搜集出来的点滴真实,原汁原味,原文原貌,极其有冲击力。比如书中附上了一封敖敦牺牲当日早晨写给弟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弟弟的关怀之情及因出身问题造成的家庭关系之间的复杂和紧张,读来令人心痛。
 
这种纪实作品大大增加了写作难度。因为《烈火中的青春》是给烈士树碑立传,必须绝对真实。搜集烈士生平和事迹时,老鬼发现这些知青烈士的父母大都已经过世,只有弟弟妹妹,因为当时年纪小,年代久远,几乎说不出什么来。不少知青的情况都是空白。无奈,老鬼只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于是在书中能看见不少老鬼自己的杂感。如在写到年仅18岁的马志明牺牲时,便在其后写了篇《小兵团战士也有精神》,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身上的忘我精神、友爱精神、服从指挥的精神,这些小兵团战士“勇哉!其死虽哀亦荣”。
 
几年来,老鬼自费跑遍了赤峰、呼和浩特、集宁、锡林浩特、北京五个城市,一一寻找烈士家属,可谓千辛万苦。采访家属不易,写作不易,而采访中还遇上了一场笔墨官司,也是老鬼最难忘的事。
 
原来,有多名烈士家属告诉老鬼,烈士陵园里埋了几个不是烈士的当地官员或官员子弟。家属们十分愤慨,曾给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写信要求将其迁走。民政厅早在20多年前就发文要求这几户非烈士的家属将坟迁走。可20多年过去了,无人理睬,那些坟依在。2007年夏天,老鬼来到烈士陵园,看见了这几座修成跟烈士墓碑一模一样的假烈士墓,非常气愤。这座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知青烈士陵园。非但不是烈士的人不应该埋在里面,即便是烈士却不是知青,不是那场大火中烧死的人也都不应该埋在里面。于是老鬼索性自己动手把那些非烈士碑给清除了。不料一事主得知后,四处告状,还在网上对他谩骂攻击……老鬼表示“我向你道歉可以,但首先,你必须向69位烈士道歉”。老鬼声言:“69位烈士用年轻生命换来的这座陵园神圣不可侵犯,不容沽名钓誉者觊觎亵渎。呵护和保卫好他们的栖息地,是每个有良知的战友的义务。”
 
我们是活着的他们
 
《烈火中的青春》一书中的69位知青是那个时代中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的知青中的一小群。在69位的知青身上,我们看到了知青身上的精神。老鬼说:“上山下乡曾经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战略决定,绵延了多年。全国知识青年累计上千万。知青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的经历非常坎坷,大起大落,大灾大难,反反复复。”
 
聊到此时,老鬼再次重复说:“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这些烈士不是神,他们都普普通通,有的想家泡病号,有的淘气贪玩,有的喜欢吹吹牛……但关键时刻却一点不患得患失,义无反顾地向火海冲去。他们都是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你不得不受到震撼:牺牲的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是畅孟记,仅仅15岁,什么都不懂,就跟着大家去救火。杜恒昌和胡国利等同志奋力冲出火海后为救其他受困同志,又飞蛾扑火,一去不复返……虽然极其个别,却能反映出那一代人身上的精神和使命感。透过这本书中一个个小人物的点滴描写,能窥见那一代人身上的某些特点。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勇于献身的年轻人,如金训华、张勇、杜恒昌等等。今天看来,他们有些傻,为了一个电线杆或一只羊或一片草搭进了生命。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社会多么进步,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的人都值得尊敬和缅怀。
 
采访老鬼,当他回忆起那场大火时,仍旧心痛不已:“这场大火是由于在野外工作的战士不慎引起的,教训惨重。指挥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战士们没有错,都是好样的,但领导缺少基本的救火常识和生命概念。现在面临大火来临之际,各级领导都知道首先要保住人,其次才是东西。而30多年前恰恰相反,大火来临,首先是要保住东西,根本不注重人的保护。庆幸的是经过30多年,有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现在也再不会出现这种悲剧了。”
 
《科学时报》 (2009-9-24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