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安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23 19:9:13
梦里那棵大石榴树
—一位老村民与中关村的点滴纪事

昔日“双旗杆老爷庙”伴随中关村西区建设重新修葺,现为慧聪书院,在绿树的掩映下,与现代化的中关村西区融为一体。

 
□ 本报记者 安 沙
 
程大妈又做梦了。
 
早上起床后,她享受着记忆里的那种美妙感觉:在梦里,原来海淀镇驴市口那间曾经住了几十年的平房又出现了,院子里的大石榴树开满了红色的花,蔓延至整个屋顶,爬过墙去,也开在了邻居家的屋顶。
 
这棵大石榴树是在儿子范例小时候,程大妈亲手种的,长了30年了,“每年结的石榴有双手一捧那么大,特别特别甜,甜得黏手。”因为石榴树很大,一直覆盖到邻居家的院里,每年结石榴的时候,程大妈都会对邻居说:“结到你家那边的石榴就是你们的。”
 
2000年中关村西区规划出台,一个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建筑群背后,是曾经这些居民的搬迁。程大妈家是在晚上搬走的,而且这一走,她就没有再回来过。很多老邻居,在拆迁推倒房子的时候又回到故地去缅怀从此消失的过去,程大妈没有去,“如果我去了,推倒房子的记忆就会无法抹去。现在,老房子在我的记忆里还存在,有时做梦还梦到老房子,还有院子里那棵大石榴树。”
 
昔日双旗杆老爷庙
 
今朝中关村广场起始点
 
“双旗杆老爷庙”是当时这一带居民对双关帝庙的称呼,位于中关村双螺旋标的西侧。程大妈回忆说,关帝庙门口有两个很大的旗杆,所以叫“双旗杆老爷庙”。
 
据了解,双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占地3亩,房屋17间,康熙49年补修,康熙60年“仁庙万寿”庆典时,此庙高搭彩棚,旗幡舞动,香火十分旺盛。古代凡关帝庙前必立一根旗杆,以为标志,所以又叫“双旗杆老爷庙”。民间有“老爷庙的旗杆一独一挺”的歇后语,可证此说。
 
记者告诉程大妈,现在关帝庙仍在中关村西区,是唯一存在于西区的古建筑,中关村广场就是起于双关帝庙并整体呈楔型分布。程大妈很吃惊,她没有想到,在阔别这里10年之后,才知道,原来曾留下她很多儿时记忆的“双旗杆老爷庙”还在。不过,这个关帝庙在2003年中关村西区建设中重新修葺,现在为“慧聪书院”。所以,此关帝庙已经不是载有程大妈儿时记忆的关帝庙了。
 
今年68岁的程大妈,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双旗杆老爷庙的样子,还手绘了一张图来讲解。关帝庙的后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出了院子,就是一大片松树林,在松树林里有坟地。当时,程大妈的姑姥姥就住在关帝庙后院的东房,因此程大妈小时候经常到那里玩。关帝庙被一个做粉丝的商家用来做生意,进院之后的西屋、北屋里都住着粉丝店的伙计。
 
那时候北京冬天暴冷、夏天暴热,“冬天冷到什么程度?鼻涕留下来就能在嘴边结成冰。”那么冷的天,伙计们房间里是没有取暖设备的,“大冬天里,伙计们冻得跑到外边去跑步。”夏天有多热呢?那个时候民间有句话,“锡里(音)幌子都晒耷拉头了”。说的是新街口有家卖烟袋的商铺,门口的幌子是个锡做的大烟袋。烟袋有个大头,在夏天热的时候,就低垂下来了,可见当时夏天有多热。
 
程大妈还清楚地记得,从黄庄到白石桥一带的墙上都画着白色的大圈,“狼多,那是用来吓狼的。当时民间都说‘狼怕圈虎怕鞭,狗怕弯腰捡大砖’。”
 
驴市口记忆
 
和上风上水上海淀
 
小时候常在海淀镇玩的程大妈,注定与中关村有着一生的情缘。
 
45年前程大妈出嫁了,就在海淀镇驴市口安家了。驴市口胡同约有100米长,旧时每天清晨,这条胡同中有早市,大都是卖旧货、衣服、古董之物。
 
一直到2001年海淀镇拆迁,程大妈一家搬走,她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回忆起原来的海淀镇,程大妈印象最深的是泄水湖,“很大的湖,一下雨水就满了。夏天的时候,湖水很脏;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冻冰的湖面上滑冰。”据回忆,泄水湖就在后来老海淀区委门前的位置,也就是今天西区里鼎好等邻近四环的写字楼这一带
 
据考,海淀历史上曾是一片洼淀,也叫海甸,泄水湖就是上水海淀的最好证明。据考证海淀一名源自该镇西北的湖名——那里既地势低洼又泉水喷涌。据侯仁之先生的观点,淀指湖,所谓海淀就是说此处之淀其大如海的意思。程大妈说,泄水湖四周都是高地,就在这里地势自然形成了湖洼,因此,下雨的季节,全靠泄水湖蓄水。后来泄水湖填平了,“每到下雨天,雨水就往四周驴市口附近的人家里灌,有时水甚至没腰深,把床、被褥都淹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七八十年代。”虽然也住在驴市口,但是程大妈家正好在上坡的位置,要下五六级台阶才能到下面的平地,因此,免受雨水之灾。
 
海淀镇的商铺当时主要集中在老虎洞、西大街和南大街。程大妈对老虎洞最深刻的记忆,是胡同口的那碗老豆腐,“大冬天里吃上一碗,浑身冒汗,怎么那么香啊!现在再也吃不到那么好吃的老豆腐了。”
 
为了让位于科技园区的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对海淀镇旧城区进行彻底改造。中关村西区东起白颐路,西至区政府西墙和规划中的彩和坊路,北至北四环路,南至海淀镇南街,总占地面积51.44公顷,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100万平方米。除了保留海龙大厦、四通大厦等少量建筑,3处古建筑,30多棵古树以及维持300米皇家御道斜街走向外,其余建筑、住宅等全部拆除重新建设。
 
就是因为这次拆迁,程大妈搬离了承载着自己和儿子许多记忆的老平房,但是,“那时候这里一点都不繁华”。今天的中关村高楼林立、商业发达,而程大妈始于1992年的创业,也跟随着中关村的发展不断壮大。
 
告别中医世家
 
走上经商之道
 
中关村这地界儿上的交警,都认识一辆切诺基,12年来,这两车每天都会出现在中关村,开车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前十来年总截我,现在警察都不截了,都认识了,知道我有本儿。”程大妈56岁的时候考到驾照,这个年龄开着切诺基,自然容易引起关注。当初,有人劝程大妈到河北买个本儿就得了,可是,程大妈坚持到海淀驾校去学车,并靠自己的能力考到了驾照,“从一开始我就很严肃,学车以后绝对不能出事故。”开车12年,程大妈就只有过一两次小刮蹭。现在,她每天上下班都开车,有时候甚至自己开车去提货,一位十足的老中关村形象。
 
谁能想到,很多老村民还有记忆的位于驴市口的“中医针灸程燕诊所”,正是程大妈的“作品”。1982年~1992年,程大妈作为娘家和婆家两个中医世家共同的第四代继承人,慈善行医。有人说,程大妈“收了一火车的干儿子干女儿,挣得不如卖冰棍的老太太”。那个时候,“白天看病,晚上看书,夜里还有人敲门问诊,太疲倦了。”而且,随着儿子长大,家里的房子用来开诊所,很不方便;另外,“做商业可以挣钱,做医生挣钱要下狠心”,下不了狠心的程大妈,行医多年却没有使家里的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善。
 
1992年,正是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风生水起的时候,赚钱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儿子范例到中关村里去打工3个月,发现这里的学问没有行医治学那么复杂,就是倒买倒卖。于是,程大妈拿出多年来仅有的3万元存款,和儿子一起创业。
 
创业的第一天就卖出去一卷传真纸。客户上门来,范例才打电话去现扎货,加了几块钱卖了,第一笔生意就这样做成了。就这样,陆阳普照的创业路一走就是17年。
 
1993年,从颐宾楼搬到四海市场,陆阳普照的生意越来越好。可是3年之后就遇上四海市场拆迁,“在大太阳底下,我们到处找落脚地,最后选择了北大资源楼。在搬家的时候,重要东西刚搬走,四海市场就轰然拆掉,一些被褥杂物都还没有来得及搬。”
 
如今,在科贸买了店铺的陆阳普照,稳步经营。虽然不是中关村里多么大的商户,但是诚信的美名却有口皆碑,“用做医的心面对客户,用良心积累信用。”程大妈说。
 
如今,同样卖耗材的对手,都怕程大妈,“让程大妈知道了,谁也别想赚钱”。并非程大妈有心断他们的财路,而是不允许他们昧着良心赚消费者的钱。他们想要拿高仿的耗材来欺骗客户,程大妈总是会不厌其烦地给客户讲解该如何分辨。
 
昨日“黑城”中关村
 
今时车水马龙
 
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从颐和园到西直门就只有一趟车,而且是烧柴的。车的大小和今天的面包车差不多,坐不了多少人,车后面还背着个小锅炉,在出发前,放进劈柴,然后嘎啦啦——嘎啦啦地摇动几下手柄,烧好之后就上路了。
 
程大妈回忆道,50年代之后,开始有真正的汽车了,当时村民都叫“花生豆汽车”,民间盛传这汽车是我们用花生和匈牙利换购回来的,所以得此诨名。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兴起之后,“那时中关村的白天挤得要命,人挤人,车挤车,非常堵,和现在不同,堵得很厉害,进不来出不去的,而且很吵很吵;但是到了晚上,就很安静,就跟从来没有人在这里经商一样,大街上如同戒严了一般,如果你一个人走在街道上,就只听见自己啪嗒啪嗒的脚步声。”程大妈说。以前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中关村“黑城现象”,就是到了晚上就如空城一般,正是程大妈所描述的这种现象。
 
今天的中关村,到了晚上依旧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只是,今天的电子市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很多厂商都觉得竞争对手太多,竞争太激烈了,中关村这个行业已经走到了边缘。”
 
回顾当初一起创业,和陆阳普照一起做耗材的商户,很多已经不存在;还有一些规模很大的现在收缩为一个小柜台,不再参与竞争;还有的干脆退出中关村,做起了日用百货等生意。“原装耗材只有1%的利润。”但是陆阳普照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创业17年来,“我们从来没有浪费过1分钱,就是在生活中也记账,所以,在很艰难的环境中,我们也挺过来了。”有些中关村市场里的风云人物,要么因为盲目扩张而赔掉了血汗钱,要么就胡乱挥霍,他们曾经为中关村市场的繁荣做出过贡献,却也在自己的挥霍无度中散尽钱财。
 
今天中关村的电子市场再次进入拐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全新定位,对中关村电子市场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来坊间有很多传言,程大妈倒是看得很开,“这是应该的,中关村是应该发展高科技的,我们这只能算是小杂货铺。”
 
儿子范例去了美国之后,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在国外已经没有这种专营耗材的业态,基本上卖打印机、复印机的就会提供全套的耗材服务,甚至包括回收旧机器、墨盒,“现在所做的可能10年后也会不存在了。”所以,用诚信经营了17年的陆阳普照,也在找寻新的方向,虽然程大妈觉得怎么也不可能变身成高科技企业了,但是,凭着这颗做服务的热忱之心,陆阳普照会找到新的方向。
 
“虽然每天很辛苦,但是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我乐在其中。”程大妈说。而且,回忆起从前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时,程大妈笑得特别开心。偶尔还会在中关村大街上碰见以前的老邻居,大家也会亲切地打个招呼;偶尔梦见老家的那棵大石榴树,那份甜蜜至今还清晰地留在舌尖、藏在心底。
 
《科学时报》 (2009-9-26 A4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