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 |
|
重温“村”里那名,那路,那楼 |
|
□ 本报记者 思 路
从1953年科学院人“落户”中关村到今天,已经整整56年了。如今的中关村,早已没有了“村”模样,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学城”。
从无路可走到四通八达,从农田荒野平房到高楼拔地而起,翻开《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记者跟随本书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最早进驻中关村、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原化学所所长胡亚东,回忆起中关村早年的鲜活印迹,为读者了解科学城的早年故事提供一些细节。
中关村:名字传说引争议
在《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这本书中,关于“中关村”名字的由来是众说纷纭,科学家的记忆中当年墙上小牌子有“中官屯”、“中官邨”两种说法。
入驻中关村的科学家第一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丘宝剑在书中回忆到,当时他负责《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工作。编辑部刚成立的时候,从南京调来了一个老文书叫袁宝诚。袁宝诚负责印一批信封、信纸,结果错将“中官屯”印成“中关村”。“不久各所陆续搬来,也就都跟着叫中关村,与全国各地通讯都这样联系,后来也没办法改了。”
在中关村地区生活了60多年的胡亚东告诉记者,那时他们要么出门上海淀镇,或是去坐公共汽车,要走小西门,那里原来有条通向大路的通道,就在后来的中关村二小与科学院幼儿园之间。小西门旁边原来有几间农家房,靠路口的那间房子的墙上挂着一个木牌子,是歪歪着的,上面写着“中官屯”3个字,好多年都在那里挂着。
《中关村科学城的兴起》这本书中最年轻的受访者、当年的“村童”边东子先生看到的不太一样:现在的北四环原来不是一条马路吗?也就是正对着微生物所行政楼那个方向,在那个二层小楼旁边,原来有一排土房,卖烟酒杂货什么的,墙上用石灰写着3个字:“中官邨”。这个字,孩子们不会念,最后查的字典,发现不是屯,而是村的别体字。
当然,书中也记载了一些老科学家从魏公村到中关村的路途中看到农家墙壁上也有写着“中官村”3个字的,不过那时没有通讯地址,也不知道具体叫什么。从1953年起,“中关村”3个字只用来称呼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兴建的“科学城”。
32路公交车:唯一从中关村到城里的交通工具
胡亚东介绍说:“那时候,说是在北京工作了,结果却是进‘村’了,家里挺不理解的。而‘村’和城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32路公交车。”1954年9月21日,是中关村交通值得纪念的日子,西直门至颐和园道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时称“京颐路公交车”,全长12千米,其中新辟自黄庄至海淀镇北口。后于1958年12月改称32路,1972年11月改称为332路。
1946年,胡亚东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大伙儿都还不知道“中关村”这个名称。这里紧靠着清华,有时候在边缘地带走一走,望一望,那时候胡亚东的印象是,“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片沼泽似的,好多地方有水,还能看到几处不很大的树林子和破房子。”
“刚到中关村的时候,这地方都是农村。10月份的时候,地里种的都是麦子,还没怎么长起来,高粱、玉米都没有了。”胡亚东说,“那时候中关村根本就没有路,从西直门出城以后,到白石桥,然后到颐和园,走的就是白颐路,可是这条路那时走到黄庄就往西走了,往中关村就基本没有通车的路了。”
1955年,胡亚东来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这里已经叫中关村了。但是,这里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和畅通。到20世纪60年代,北区,也就是现在北四环以北已经基本建好了,但是现在的中科大厦到电话局一带仍然全是稻田。南区还有不少坟墓,数量还不少,有的地方有松树林。胡亚东回忆说:“那时候有同事住在城里,32路车是捷克的斯柯达大轿车,后面还带着一个拖车,以便多载客。始发站停在西直门的边门里面,车一来就拼命地追着车往门口挤,好抢个座。再后来还有一条线是31路,从平安里经学院路、清华园、蓝靛厂到中关村。”胡亚东说:“虽然那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发达,但是路的两边都是稻田和绿树,景色非常秀美。”
福利楼:中关村科学家的特别奖励
1954年的中关村,从西直门往中关村走,到魏公村农业科学院那个地方,老远就能看到近代物理所的大楼,据书中记载,当时只有原子能楼、地球物理楼、化学楼,还有社科四所那4栋小楼。
福利楼,每一个早期居住在此的科学家都在书中提到的一座楼,想必有着那个年代人的某些情节吧。据胡亚东介绍,福利楼就是从1956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后,针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需求而在这里添置了一些生活设施,算是解决“福利”问题吧。
福利楼的北端是中关村餐厅,就是现在郭林餐厅的位置,当然没这么大,没这么排场。当时的厨师非常好,据说是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从北京饭店挖来的。困难时期,副研以上的研究人员有一种票,在这能吃到某些外面没有的东西,也算是一种“特供”;福利楼的中间部分是新华书店,南端是中关村茶点部,当时也是闻名海淀区的唯一一个做西点的地方,周边大学的教授都常来买糕点。直到今天,中关村茶点铺仍然很有名,苹果派、蝴蝶酥、奶油卷等都有非常不错的口碑。
福利楼西面的南端,曾经是中关村的医务室,后来医务室就搬到现在科内市场那儿去了。一直到1960年,才盖好现在的中关村医院。医务室旁边是中关村餐厅的厨房,最北端就是卖影印书的地方,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做什么书中没有记载,第三层当时是科学院的一个高级俱乐部,也是给高级研究人员活动的地方。有人记得那个时候就有打弹子球的,桌子是丝绒面的。还有就是3楼中间,在中关村图书馆没有建成之前,那里是图书馆在中关村的办事处,如果借书的话,先到这儿填单子,再到城里王府井大街的科学院图书馆去拿。当时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都在那儿,后来放不下了,专利图书部分就搬到了翠花胡同。
在福利楼的后面两个单身宿舍的空隙,有一个溜冰场,胡亚东对那里情有独钟,“我喜欢滑冰。有一天在那里碰到了回国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林同骥不会滑,他夫人张斌在那儿滑,张斌是当时辅仁大学的校花,我也认识她,于是我们俩就跳了一段冰上华尔兹。”
采访最后,胡亚东说:“我们那时对中关村的理解,就是‘中关村等于科学院’,是真正适合科研的地方,适合学习的地方。生活了60多年,看着当年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海龙、鼎好、E世界拔地而起;黄庄站早已由唯一的32路公交车发展成为有四通八达的20多路公交车,通向北京每一个方向的交通最便利的地方之一;购物也不是去‘合作社’、‘便民店’,家乐福超市、新中关购物中心等购物广场应有尽有……中关村这些年发展变迁的历史,既是科学院和周边高校‘学根’力量的体现,也是祖国大力发展中关村高科技的历史。希望这本书和那些年的一些小事能够帮助新‘村’民理解曾有的那一段‘童话’。”
《科学时报》 (2009-9-26 A3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