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海淀镇已经是繁荣的高档商务区——中关村西区。

海淀镇旧貌,鳞次栉比的房子繁衍着这里的“原住民”。

今日槐树街只剩下这棵老槐树与西区大楼融为一体。

老槐树街,清代皇室建筑设计师“样式雷”的家宅曾坐落于此。
□ 撰文/摄影 安 沙
六十一甲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辉煌、屹立东方。6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年,中关村也从一个只有一辆烧柴的公车、住户与坟头共存的小村镇,变成了今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标杆。
9月19日,见证中关村20年历史、象征中关村精神的“生命”雕塑迁址中关村西区,标志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中关村将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回首来时路,一段寻根溯源的历史、一位老院士、一位老村民、一件产品……无数承载中关村历史的点滴记忆,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一一呈现。
寻找历史,往往能探究真相,了解很多历史背后的故事,以及与现在的延伸关系。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而历史总包裹着今天之所以为今天的因。
今天,作为中关村发展版图重中之重的中关村西区,更承载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发展重任。然而,在她的背后,仅仅8年之前,那长长的历史,属于海淀镇的记忆。原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区政协主席,原北京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张宝章,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里。
今日中关村资源与繁荣
得益于昨日海淀镇光辉历史
关于中关村,最有口皆碑的是其密集的智力资源和中关村文化、精神,殊不知,这一切的形成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
中关村繁荣的商业与海淀镇的商业基础不无关系
从清代畅春园建立起来以后,海淀“三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泉山清漪园)建成了,随后几十个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都建立起来了。伴随着这些园林的建成,当时的海淀镇出现了一批为皇苑生活后勤服务的设施,与此同时居民不断增加,带动了区域的商业发展。
《天咫偶闻》记载:“海淀,大镇也。自康熙以后,御驾岁岁幸园,而此地益富。王宫大臣亦均有园,翰林有澄怀园,六部寺院各赁寺院。清晨趋朝者,云集德胜、西直二门外,车马络绎。公事毕,或食公厨,或就食肆。其肆多临河,举网得鱼,付之酒家,知足乐也。故彭咏莪有《与陈硕士饮海淀酒楼》诗。当是时,百货非上者不往,城市所用,乃其次也。”由此可见海淀镇之辉煌,而商业基础早已有之。
“这些园子,现在大部分没有了,主要消失在民国年间和解放后。”张宝章说,“为什么拆了海淀镇?有一部分人认为,公司办在海淀镇上,就能发展起来;如果办在5里以外,可能就没门儿。海淀镇是个福地。所谓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是白颐路两边沿街的商铺,西边是海淀镇本身,东边是科学院的西界。科学院与中关村的结合,不但是理念上,从科技发展上是这样,从地界上也是这样。”从这点看来,中关村今天的商贸繁华,历史积淀的原因不可忽视。
全世界最密集的智力资源竟与园林的吸引力有关
“昔日皇家园林,如今皇家不存在了,只有园林,而且是破旧的园林。但是就是这些园林吸引了各个大学到这里来办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大学、中国大学……海淀区解放前的大学,全都选址在园林的故址。海淀上风上水,不但风景好,而且有历史,大学都愿意选址于此。今天中关村密集的智力资源,与此不无关系。”张宝章说。
他说,有了这些大学,在解放初期,北京市在制定整个城市规划的时候,规定海淀是旅游区、文化区、机关所在地,所以科学院来了,30多所大学10年之内全建起来了……海淀自然形成了密集的智力资源,同时,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在海淀都能找到影子。这里思想活跃、文化开放,成就了今天的中关村,更奠定了今日中关村精神之基础。
中关村文化的包容性是有历史延续性的
“这些园林不是玩的,这些私家园林,都是当时最大的人物的私宅,各行各界最顶尖的人物都住在这里,都是权威人士。现在常说东城、西城有那么多的王府,实际上,凡是在城里有王府的人,在西郊都有园子。这些园子就集中在海淀镇和海淀镇周围。一个海淀镇,聚集了所有的大人物,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人物都在这里,没有哪个清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海淀没有园子的。现在的中关村,是科学院、北大清华的人才聚集的地方,当时包括所有有学问的人都在海淀周围。所以海淀镇是非常了不起的。”说到这些,张老完全不需要思考和组织语言,一气呵成,对于这个区域的情感和以此为傲的情绪浮上脸庞,他说,“这些人五行八作、各种信仰,海淀镇光庙就有几十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什么都有。因此,今天中关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以及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实际上也有延续性。”
“海淀镇的文化和历史太值得研究了。”这是张宝章特别强调的一个观点。张宝章曾在《北京文史资料精选海淀卷》中撰文《历尽沧桑海淀镇》,里面有一句话“图书城连科学城,名扬四海文化城”,强调海淀的文化资源。然而,多年来中关村飞速发展,今非昔比,如何建立一种与科技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以及如何激活海淀区的传统文化,以让它能进一步促进科技的发展,张宝章认为,这的确是个课题,值得好好研究。
中关村的发展值得高兴
海淀镇的逝去留有遗憾
今天的中关村西区里,细心的人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还有一些历史的印记:在黄庄路口西北边,今天家乐福超市南门的东侧,仍然有一个和现代高楼大厦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那就是双关帝庙,“这个关帝庙,很厉害,是明代修的,而且是双关帝庙。这里面有很多历史故事,它是当时英法联军烧颐和园、海淀镇的时候,畅春园汛千总燕桂的办公地,他是我发现的唯一一个跟英法联军交手而壮烈牺牲的人。”
张宝章在研究海淀镇历史的时候,发现样式雷(“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在17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就住在海淀镇的槐树街,然而当张老考证到这个信息的时候,样式雷的家已经拆了半年了,“就在原来区委大院北墙外,北边一溜儿,都是样式雷的房子,一直通到老虎洞,现在只剩下一棵槐树,现在四环路的路面,就是当年样式雷的家。”
曾做过海淀区的父母官,十几年来又潜心研究海淀镇的历史,张宝章对于逝去的海淀镇有很多不舍,“拆了海淀镇实在是非常遗憾”。
2001年,海淀区政府搬迁的时候,召集曾在海淀任职的老领导回来一起拍照留念。当时张宝章就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态度:海淀有了新的发展,在北京市乃至中国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对海淀区是一个很大的改造,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当然值得高兴;但是,整个海淀镇消失了,是非常让人遗憾的。而且海淀镇的消失,并不是因为它的落后,所以有很多遗憾。直到今天,虽然很多年轻一代的中关村人已经不知道中关村西区与海淀镇的渊源了,但是,张宝章总是会给所有关心海淀的人说这些话,“海淀镇是非常了不起,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地儿。 康熙26年之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事都是在这里发生,在这里决定的。光乾隆在海淀就写过7000首诗,都是写海淀的园林和山水的。”
实际上,张宝章的遗憾还不止此,“海淀镇没了,叫中关村西区,我认为也不合适,应该保留海淀镇的称呼。中关村西区是海淀政协提出的建议,后来报北京、报中央就通过了。我听说政协有将海淀镇改名为中关村西区的提议之后,就马上起草政治建议,可是我的文章还没有写完,中央的批示已经下来了。”由于海淀区委区政府,历来文件都叫海淀镇改造,因此,突然改为中关村西区,对这段历史有些了解的人,有不少持反对意见。然而,中关村西区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一块金子招牌,更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中担当重任,海淀镇,将永远成为延续许多文化、财富和精神的幕后英雄。
前不久,还曾有过一场争论,张宝章也参与其中,“海淀镇改造了,叫中关村西区。有人因此提出应当将海淀区改叫中关村区,这一观点在报纸上也引发了争论,我也提出了我的意见,坚决反对。中关村不是海淀,也不能代表科学院、不能代表大学。”其实,我想,在张宝章的心中,海淀这两个字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不应该也不可能随着历史的逝去而覆灭。就这两个字,已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记忆,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
中关村西区地名变更
保留部分海淀镇记忆
近来,海淀规划局地名办找到张宝章征询意见,想要把中关村西区里的一些地名,恢复两个以前的胡同名——冰窖胡同和莺房胡同。“保留一些海淀的记忆,我很赞成。”张宝章说,“地名办的一些思想很不错。海淀镇改完后,有一条街起个名叫丹棱街,实际上以前这里叫丹棱沜,是海淀镇最早的一个湖。”
7月3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了两条胡同的拟命名方案,这是中关村地区首次拟恢复老胡同地名。这两条胡同都属于比较小的街巷,与原先老胡同的位置相近。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西区拆迁建设前,“莺房胡同”还存在,之后就消失了;而冰窖胡同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消失的。
冰窖胡同位于中关村的海龙大厦西侧,北起海淀北一街,南至海淀大街。“为什么叫冰窖胡同,这是康熙39年,康熙批准建立的冰窖,很有历史意义。”张宝章说。据一位老村民回忆,冰窖胡同就在当时四海市场的后面,“拉冰的工人特别辛苦,大冬天到一亩园(早年西苑路北是一大片湖),就拉到冰窖储存。”上个世纪70年代,有年春节放鞭炮,烧着了冰窖,周边的孩子大声喊叫着“冰窖着火啦,冰窖着火啦!”很多老村民对此都有印象。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大伙儿觉得冰窖着火实在是件稀奇的事情。实际上,为了隔热保温,冰窖房顶上都铺着厚厚的茅草,炮仗点着了茅草引起火灾。
莺房胡同则位于辉煌大厦的东侧,北起北四环西路,南至海淀北二街。据有关专家表示,“莺房胡同”的莺字可能是鹰字之谐音演变而来,为皇家生活游乐的鹰房,后来的百姓逐渐在此修建住宅,形成了胡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认为“鹰”字很不雅气,改为“莺房”了。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文化之一,一些胡同名的恢复,将在中关村西区的发展过程中,加入历史的印记,而这些印记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一点又一滴的记忆。
寻找中关村村址成热潮
很多说法有待考证
随着中关村的发展,研究中关村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多,寻找中关村村址一度掀起热潮,对于各种各样的说法,张宝章认为,很多说法有待考证。
2001年8~9月,《科学时报·中关村周刊》寻找中关村村址系列报道曾经引发广泛关注。在这里,我们来再次回忆一下当时的主要观点——
丘宝剑(1953年10月接任《中华地理》编辑部秘书,并成为中科院第一批迁进中关村新楼的居民):
当时作为第一批住民,面临通讯地址怎么写的问题,行政干事袁保诚错将“中官屯”写成了“中关村”,“音”差阳错造就中关村。
张有信(1957年合作化高潮时到了海淀,1994年退休后开始关注京西历史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中关村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就像村里的小孩没准名儿一样,当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叫她“钟关儿”,这是当时住在此地的太监,为了避忌其在宫内的称谓“中官”而得名。1928年《详北平四郊图》中,在燕京大学的东边有“中关”地名;1947年北大侯仁之原始所编的地图上标识的就是中关村。
曹一民(上个世纪50年代到北京,再没有离开过中关村,一直干基本建设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到中关村,当时中关村除了田地,一片荒凉,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经过中关村南区。北边支流的北岸,有一颗大树上钉着一个牌子,写着“中官村”三个字。“中官村”改为“中关村”是科学院建成以后的事情了。
说法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更无法一一考证,张宝章认为,“中关村由来肯定与太监的“中官”称谓演化而来,“这次去国图查样式雷的图时发现,同治4年,当时从海淀镇经过成府,到清华大学有一条汉河,汉河南岸有个‘中官茶馆’。所以我认为‘中关村’的由来肯定跟太监有关,是从‘中官’演化而来。”
《科学时报》 (2009-9-26 A1 中关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