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麻晓东 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16 21:51:46
影印留存民国浓墨重彩38年
 
在刚刚结束的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影印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引起了众多读者及相关学者的关注。这套共计1128册、定价18万元的皇皇巨著,是从民国版约计10余万种中文图书中分类选编2190余种影印出版的。作为研究、剖析民国历史主要依据的民国版书籍,由于印数少、保存难,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馆藏民国书籍都已经不具备对读者开放借阅的条件,而《民国史料丛刊》的出版,对民国图书史料进行了及时整理,也将为世人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民国史料丛刊》,张妍、孙燕京主编,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定价:180000.00元

□本报记者 麻晓东 杨新美
 
日前,《民国史料丛刊》首发式在第16届北京图博会期间举行。中国史学学会会长张海鹏,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处长王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副院长张皓,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科学历史所所长王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汪朝光,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总裁谷新矿、《民国史料丛刊》主编张研、孙燕京等领导、专家参加了首发式,目睹和见证了这套丛书的正式问世。
 
谷新矿在首发式上表示,《民国史料丛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必备的文献资料。这套大型丛书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首次大规模系统整理和出版民国史料,分政治、经济、社会、史地、文教五大类,30小类,装订成册共计1128册;二、所收史料内容以反映民国政府统治之下的社会状况为主体,在新中国出版史上尚属首次;三、稀见史料与基础史料相结合。谷新矿指出,如此大型史料丛刊堪称鸿篇巨制,其影印出版工作繁巨艰辛,经济投入很大,可以说《民国史料丛刊》是编选者、出版者心血与友情的结晶,也是当代学人与出版人对历史与文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佐证,相信该丛书的出版一定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也将以《民国史料丛刊》的出版为契机,成立中国民国史研究中心,以加强对民国史的研究。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表示,可以预见,此书的出版将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价值将远远超出学术界,其重要性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彰显。
 
一世劳而多世逸的出版工程
 
《民国史料从刊》所谓的“民国”,特指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两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张研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燕京,历时5年有余,搜集、整理民国存世的10万余种图书,编纂了这套2000种上下、1127册(另1册为书目提要)的《民国史料丛刊》,将短短的民国历史呈现于世人眼前。
 
张研和孙燕京的主要研究领域都并非民国历史,在谈到为什么花大力气编纂民国史料丛书时,张妍介绍说,她和孙燕京都是国家清史编委会文献组的专家,在参与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中,她们在接触了大量的民国史料后发现,要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离不开对我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朝历史的科学认识。而民国这38个春秋,与当今的中国,联系得更为直接和紧密。
 
张研说:“这38年,在中国史册上可说是浓墨重彩。”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峰回路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风云变幻;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交相辉映……变革的主体与客体,将一切旧的因素与新的因素、旧的角色与新的角色召唤到前台,集中上演着。在社会大转型的今天,这38年可说是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有国情、把握中华民族发展方向的最为鲜活的样板。于是,对这38年历史的研究,也就是“民国史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的重视。
 
“晚清的历史与民国密不可分,相当多的资料缠绕在一起,这些都诱发了我们向民国史料渗透的勇气。”孙燕京说,如张研研究的清代经济史每每选取“慢变量”,而中国经济恰在清末民初之间有长时段的衔接。孙燕京关注晚清的社会文化变化,较之经济更加“细微”和“缓慢”,自然而然,他们的视野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民国史料。
 
自1978年以来,民国史料在我国已经开始成规模地整理出版,如《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史料》、《北洋军阀史料》、《伪满史料》等等。有学者具体提出民国史料可拓展的6个方面包括:档案史料、报刊史料、图片及声像史料、私人史料、实物史料与网络史料,而《民国史料丛刊》所选取的则是图书史料,也为民国史料的整理进行了重要补充。
 
“《民国史料丛刊》的出版无疑为推动近代民国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杨共乐评价说,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痕迹,是储存信息的宝库,传承文明的媒介,既是历史认识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但为后人提供了解开谜团的钥匙,而且为学者架起了揭示真相的桥梁,整理挖掘编纂史料一直是历史工作者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人劳而万人逸,一世劳而多世逸的利史利民的工作。孙燕京表示,她们编纂这套丛刊,如果做到了二人劳而多人能够利用,就相当满足了。
 
编选原则的三个关键词
 
《民国史料丛刊》中“史料”的主体,是从民国版约计10余万种中文图书中分类选编2190余种影印出版的书籍,总计1127册(32开,平均约500页/册,篇幅长的一种可多册,篇幅短的,同类数种合一册),约60万页,另备书目提要一册,对所选图书加以简单介绍,以便于读者查阅。
 
面对汗牛充栋的民国史料,丛刊的编选原则成为了编纂的最核心的思想,确立编选原则也就成了最为头痛的事情。
 
张研介绍,《民国史料丛刊》的编选原则为:人文社会科学用于民国研究的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基础史料。这一原则中突显了三个关键词:“民国版书籍类”、“稀见”和“基础史料”。
 
“民国版书籍类”是指民国时期(即1912年至1949年9月)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并且原则上不包括非出版物以及报纸、刊物、写真集、图画册、题名录等。
 
“稀见”指的是并非常见的上述书籍。民国版书籍特别是作为基础史料的民国版书籍通常印数较少,多的数千册,少的只有数十百册,加之印刷水平、纸张质量远不如今,距今又已半个多世纪,故均已成为“稀见”书籍。因此丛刊中所收范围不包括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等已收入的相关书籍,亦不包括较为多见并有专门门类集中编辑出版、属中共党史范畴的史料书籍。
 
所谓“基础史料”,是指可资人文社会科学用于民国研究、直接反映民国社会客观情况的一手文本史料。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政策文件、政权结构、政务辑要、政治事件纪实、各种运动(如自治运动、合作运动、建设运动)始末、会议决议记录、外交及对外关系实况、军队军事战事、施政及业务报告、各主要经济门类的发展实况、经济民政社政人口文教统计、政治经济社会赈灾调查、历史年鉴等。故本史料丛刊所收范围不包括主要阐发作者主观观点的学术、理论论著;不包括艺术、戏剧及文学创作类书籍(纪实性游记、个别揭露社会现状之散文等除外);不包括翻译书籍、中小学课本。
 
踩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民国史料丛刊》从约计10余万种民国版中文图书中分类选编2194种影印出版,编纂《民国史料丛刊》如此鸿篇巨制,其选目、查找、分类、编选、复制等工作繁巨艰辛。在谈到编选工作时,张研介绍,她们首先以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卷《民国时期总书目》(124000种)为基础,按既定编选原则,经过3次筛选,选出1万余种书目。第二,从1万余种书目中2次筛选,选出6千余种。第三,按图索骥,多方搜寻,扫描复制。第四,从找寻回来的书中,再进行2 次筛选。4步共计7选,确定了现在的2190余种书籍。其中有1/3系补《民国时期总书目》之所无。张研坦言,《民国史料丛刊》的收集整理,只能从现存书籍的客观条件出发,量米作炊,因为有的书籍既难找寻,找到了又难利用;有的书籍品相较差,制作效果不佳,只能割爱。
 
此外,由于《民国史料丛刊》所收书籍撰著出版的历史背景,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民国时期,作者情况复杂,往往立场不同、观点相左,对历史的观察、记述、阐释,也有较大差异。《民国史料丛刊》则从忠实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所选书籍不作删改,原样影印出版。
 
孙燕京感叹:“我们的工作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北京图书馆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给她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一书目收录图书12万余种(其中自然科学占相当一部分),它指引她们按图索骥去摸索、去发现,少走了不少弯路。
 
张研表示,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的种种原因,民国史向来是学术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追溯与重新审视民国这段历史,反思和我们最为接近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急剧变革的今天,对深刻认识中国特有国情、把握中华民族发展方向大有裨益。
 
《科学时报》 (2009-9-17 B1 读书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