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话剧导演田沁鑫为东吴剧社题写的贺词“东吴剧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寄托了她对东吴剧社的深切祝福与殷殷期盼。
著名先锋戏剧导演孟京辉的题词是“梦想成真”,道出了百年东吴剧社不仅仅承载着一群青年所拥有的一份纯粹的舞台梦想,更延续着数代东吴剧人的希望……
□通讯员 孙宁华 陆涛
知东吴大学者,莫不知东吴剧社
话剧在其诞生之初应有别于传统的戏剧,而被称为“文明戏”,这种新式演剧方式萌生于19世纪末上海等开风气之先的通商口岸,这些地方的教会学校组织的学生业余话剧活动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先声。作为教会大学的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的前身),与上海教会大学之间交往甚密,学生演话剧自然也成了东吴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髦和热门。据1919年的《东吴年刊》记载,东吴剧社首创于1909年,距今整整一个世纪,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批校园剧社之一。
然而,以排演西剧为主的文明戏因未能吸收地气而在数年后逐步走向衰落,话剧在中国发展进入低迷期,东吴剧社的活动一度也陷入消寂,直到1917年左右东吴剧社才又重新恢复。在五四新风的影响下,东吴剧社在坚持演出西洋话剧的同时,开始探索并排演中文话剧,本土化的剧情扣准了时代变革的脉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其影响甚至扩大到校外。1921年,北方大旱,东吴剧社为筹集赈灾款项,在长春巷全浙会馆演了两天戏,剧情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深深打动了各方名士,因而成功募到了六百多块钱助赈。此次演出被称为“剧社历史的新纪元”。这一次的演出也标志着东吴剧社从学校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此后,东吴剧社又一度沉寂下去。1930年冬天,才由东吴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姚克重新树起“东吴剧社”的牌子,恢复了剧社的组织和演出。姚克毕业后,朱雯(笔名王坟)接替他主持东吴剧社。1931年“九一八”事变,全国震动,话剧界也迅速行动起来,用话剧演出来进行救亡图存的宣传。东吴剧社自然也不甘落后,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中国的潮流中去。
从1918年到1949年,可以说是剧社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东吴剧社以创办初的十年积累为基础,成功崛起,获得校园和社会的肯定。1921年的《东吴大学年刊》称其为:“知东吴大学者,莫不知东吴剧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风云一时的东吴剧社停止了活动。但是新的生机总会在适宜的土壤中萌芽,文化的存续和发展总是有着惊人的能量。
新东吴剧人,梦圆“桃花源”
1984年,苏州大学(时称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一群热爱戏剧的师生又拾起了老东吴剧人的梦想,重新扛起东吴剧社的大旗。
新东吴剧社的成立起因于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为中文系82级学生开设的戏剧研究选修课。因为讲授戏剧知识应该结合实践,朱栋霖教授提议在课余排演一出戏,他从《剧本》杂志找到一部写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话剧《人生第一乐章》,请了文化局的唐明星女士来当导演,而从选演员、对台词、做道具、配服装,音乐灯光、舞台美术,直到宣传与组织观众、后台管理等一切与演出有关事务都由选修课同学自己承担。演出结束后,在朱栋霖教授的倡导下,东吴剧社宣告成立,著名戏剧家、南京大学教授陈白尘先生为剧社题写社名。著名戏剧家曹禹、沙叶新为剧社亲笔题词勉励。
新东吴剧社成立后,社员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1988年,剧社排演的《等因奉此》应邀代表苏州大学参加在南京大学举办的纪念陈白尘先生戏剧创作60周年纪念演出,演员们充满激情的表演点燃了观众的激情,获得了“想不到苏大学生竟有如此演技”的赞叹。1991年,东吴剧社演出《少年人的爱情喜剧》,成为国内首次上演香港戏剧,我国文艺界最权威的《文艺报》(中国文联机关报)专门予以详细报道。
2000年,东吴剧社代表苏州大学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艺术节,以《面霸120》获得二等奖和最佳表演奖。我国著名散文家、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教授亲笔为剧社题词勉励。
2003年11月26日晚7时,为庆祝新东吴剧社成立20周年,东吴剧社在本部敬贤堂正式举行演出活动。上演剧目有《爱之初》、《位置》、《乞讨爱情》、《小品的诞生》、《包子与小米粥的爱情》等,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苏州各大媒体及苏大校园媒体纷纷予以报道,东吴剧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05年,东吴剧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生社团。同年6月,东吴剧社在校本部大礼堂上演先锋话剧《疯子》,该剧改编自中戏著名导演孟京辉的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原作作者为意大利著名戏剧家、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达·里奥福。该剧的成功演出也开创了苏州大学生排演整出名家大戏的先河。
2008年,东吴剧社以上演三部大戏的方式向数万苏大师生展示了她的世纪华彩。《暗恋·桃花源》、《青春禁忌游戏》和《切·格瓦拉》三部大戏,凭借演员的精彩演绎以及作品的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赢得了满场观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当剧社的演职员为演出成功相拥而泣时,这一群坚守话剧舞台的逐梦人终于梦圆“桃花源”。
2009年,东吴剧社被命名为“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东吴剧社凭借社员许静波独立创作的短剧《日出·命运》,在2008年5月一举夺得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小品类特等奖,最佳原创作品奖、最佳指导老师三个最高奖项后,再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东吴剧社的世纪丽影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
风华正茂,英雄人物出今朝
在屡获佳绩的同时,一批新生代社员也成长起来了。
许静波,被称为金牌编剧,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中的“警察甲”开始,就参与了《思凡》、《保险柜》、《苍蝇情书》、《日出·命运》等的演出,再后来他几乎成了剧社每一部戏的艺术指导。现在已经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他虽然离开了东吴剧社,却从未放弃对于戏剧的执著,在复旦剧社继续着自己的创作与戏剧事业。
孟凡超,东吴剧社现任社长、苏大2006级学生,剧社人习惯称他老孟。从2006年加入东吴剧社至今,主演、导演过《暗恋·桃花源》、《一仆二主》、《切·格瓦拉》、《日出·命运》等剧,他那爆发力十足的表演一次次赢得观众的掌声,让人很难和现实生活中那个略带羞涩的他联系在一起。
与别的学生社团不同,东吴剧社设有专门的“预科班”,这个预科班主要是针对新进成员,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训练和表演训练,从舞台动作到发声技巧,努力把一个非专业学生剧社做到标准化、专业化。
孟凡超表示:“东吴剧社之所以能长久以来保持其长久的活力,原因就在于剧社始终都有一群充满激情的人,他们主动接近戏剧、走进戏剧并把自己融入到剧社这个集体。每每有新成员进入,都会有老成员主动承担起传带之责。如此,一代又一代剧社人勇敢地把戏剧向更大的范围传播。”
《科学时报》 (2009-9-15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