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大典阅兵式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阅兵
■顾育豹
新中国历史上,运用广播电视手段对四次大阅兵的实况转播,其历程艰辛而辉煌,令人难忘。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4次大阅兵。
开国大典首次举行阅兵式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首次举行阅兵式。这次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的第一次军事盛典。当时还没有电视。9月30日,刚入城不久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就向全国听众、新华社、各报社发出预告:第二天下午三点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及共和国大阅兵,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将对此进行同步广播。这样的节目叫什么名称呢?电台的负责同志想出了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转播,转播使用的机器为250瓦,功率仅是后来机器的四分之一。临时转播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拐角处,而发射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河的一侧临时搭的木板小屋。
当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9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的检阅车录音。
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他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平台上。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四个人。胡若木和杨兆麟事前进行了采访,具体了解了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4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10月1日下午2时左右,播音员丁一岚和齐越来到天安门城楼,肃立在城楼西侧的话筒前,一副临战姿态。下午3时正,开国大典隆重开始,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面,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再次欢声雷动,情绪激昂。播音员热情洋溢地交替朗读广播稿,把眼前激动人心的情景向亿万听众发布出去。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也一样真真切切地听到林伯渠宣布:“奏国歌,请毛主席升国旗。”
毛泽东按动电钮,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亲手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面五星红旗。全场肃立,经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紧接着,在军乐声中,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历程的54门礼饱齐鸣28响,把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
国歌声中,丁一岚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欢快地告诉听众:“国旗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这一声感慨万端的介绍,不知引得多少“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流下热泪。
升旗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完毕,开国大典的重头戏——阅兵式开始。只见朱德身着军装,走下天安门城楼,乘敞篷车威风凛凛地通过金水桥。迎候在桥南的聂荣臻致军礼并报告:“受阅的陆海空代表部队均已准备完毕,请总司令检阅!”
在聂荣臻总指挥的陪同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了各兵种部队。回到天安门城楼后,朱德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检阅式完毕,分列式开始。于是,聂荣臻率领陆海空三军受阅部队的分列式由东至西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首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随后跟进的是步兵、炮兵、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坦克兵和骑兵师。在步兵行进的同时,年轻的人民空军各型战机飞临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民代表的检阅。
这次阅兵,按阅兵式和分列式两类程序进行,阅兵式在静止状态下进行,分列式在行进状态下进行。阅兵式历时两个半小时。开国大典阅兵,以步兵、骑兵为主,有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飞机17架,军马2344匹。海军只有一个方队,空军只有17架飞机,1.64万名受阅官兵中,技术兵只占3%。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绝大多数是步兵。整个阅兵历时两个半小时。
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现场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在露天播音台前,面对仅有的两架麦克风,播出了震撼世界的阅兵实况转播解说:当盛大阅兵式开始时,齐越和丁一岚一个兵种一个兵种地向听众作介绍,军乐声、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甚至刷刷的脚步声,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中华大地。
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的机房随之关机。大家以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了。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30万人,向着天安门城楼欢呼、雀跃,不愿意离去。
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忍马上离去。他们缓步走向天安门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城楼的西端,不断地向这边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城楼。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因为已经广播了结束语,停止播音了,胡若木、杨兆麟等人束手无策,只好留下“历史性”的巨大遗憾。
从此以后,实况广播(又叫“现场直播”)被广播、电视普遍地采用,并作为一种广播电视节目最有特色的样式深得观众喜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了。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阅兵
195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大喜日子,首都举行盛大庆祝游行和第11次阅兵式。为此,中共中央邀请苏联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率领的党政代表团和日本、印度等60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中国国庆活动。这次国庆阅兵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此前任何一次国庆阅兵。
当时,除了广播实况转播外,刚满一周岁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尝试对北京地区做电视实况转播。年轻的电视台记者们扛着笨重的前苏联生产的摄像机,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拍摄大阅兵及群众游行的盛大庆祝场面。当时全北京所拥有的黑白电视机也是有数的。
这天上午10时,北京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奋。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杨勇陪同下检阅各部队。这次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国产的,标志着中国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大大拓宽了的天安门广场上,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的阅兵队伍共11018人接受了毛泽东等的检阅。受阅部队官兵身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英姿飒爽。
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军事学院方队,之后依次为水兵方队、步兵方队、空降兵方队和由144门各种口径火炮组成的7个炮兵方队,由99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的装甲兵方队。同时,由155架喷气式轰炸机和歼击机组成的空军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整个阅兵历时58分钟。最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以“五”字开头的新式武器──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9式坦克、歼5型歼击机等新式武器纷纷亮相,这些武器基本都是中国自行生产的。不过,在世界范围内,此时一国国防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已不再是新型坦克和喷气式歼击机,而是美苏英等国已经装备的核武器和远程导弹。
在阅兵时,毛泽东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庆典空前隆重,毛泽东的心情却不很愉快。原来,这时候,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原本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这一年6月,苏联通知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援助方面要“推迟两年”。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的时候,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
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去了,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中国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他随后在一次党内会议上说道:“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向全国人民汇报武装力量建设的新成就。阅兵,彰显了国家主权,突出了国防实力,展示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全的力量和决心。共和国成立10周年,即便当时中国没有核武器,中国的主权和神圣领土也没有人敢于觊觎或侵犯。(待续)
《科学时报》 (2009-9-11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