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郑培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10 21:59:45
让秦篆刻石瑰宝重放异彩
——访中国秦文研究会

 
上世纪末,中国秦文研究会专家组论证《东观刻石》并在威海考察原址。
 
■本报记者郑培明
 
欣闻中国秦文研究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要举办“江山多娇”大型书画艺术展,于是在8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本报记者走进了中国秦文研究会总部。
 
在总部的门口高挂着由现任会长贾雪阳将军书写的牌匾——中国秦文研究会,在总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第一至第四届会长的照片,他们分别是中国秦文研究会的创建者及第一任会长李文放、第二届会长李学勤、第三届会长童超和第四届会长贾雪阳。中国秦文研究会代秘书长戴树和副秘书长武丽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中国秦文研究会的前身是中国秦篆研究组,成立于1979年。创建者、首任会长李文放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前辈,上世纪70年代末期,她曾率先倡导和发起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书由她撰文、舒同手书。她创建的中国秦文研究会在几十年里,严谨求真、不懈努力,完成了《中华篆文大字典》,集补重书了秦朝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绎山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1874字,填补了国内古文字史领域的7项空白并获得中国版权保护证书。中国秦文研究会还在河北秦皇岛、山东威海分别复建了秦《碣石刻石》、《东观刻石》,并在长城设立了“秦七刻石”学术研究成果展,作为永久性展览。
 
戴树还介绍说,我国秦朝矗立的这7块始皇巡游碑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行各地时所立的纪功刻石,刻石字体为小篆,传为承相李斯所写。刻石是我国秦篆统一全国文字的历史见证和宝贵物质文化遗产。不幸的是,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沧桑、天灾人祸、风雨侵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7块刻石均被日本侵略军炸毁,一些残片也被日军掠到日本。目前我国仅有《琅琊台刻石》残块保留在国家博物馆内,仅存84个字。为使这些文化遗产免于湮灭,拯救国宝,中国秦文研究会的专家们在张政烺、李学勤、高明、曾宪通等古文字学家的协助下,致力于秦始皇巡游纪功七刻石的复原研究,历经20余载的辛勤工作,从民间、图书馆、博物馆等,从浩瀚拓本碑帖中,广泛搜集、考证、研究、选择、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终于使秦始皇七刻石得以集补重修,由时任中国秦文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甲骨文、秦篆书法家李文放按照秦始皇刻石的笔意和大小,重书刻写,并拓印成七卷古风盎然的巨著。经国内著名古文字学家、史学家和文物专家鉴定,认为重书的秦始皇刻石篆文“形神兼备”,与“斯篆”臻于神似,被誉为“两千年书法史上的壮举”、“文物复原的一大贡献”,李文放也被誉为“抢救国宝的人”。
 
李文放于2006年冬天在北京逝世。但她创建的中国秦文研究会的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2007年6月23日,中国秦文研究会会员大会暨首届秦文论坛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会员170余人出席了会议。在论坛上,有学者指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国学术界应继续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预研究,通过多学科协作攻关的方法将中原地区古代文明研究再上推一千年。在此基础上,正式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取得了不少新成果。还有学者在论坛上展示了“遗箴堂”(碑帖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有关秦文的碑帖拓本,并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即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系统的文字规范,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字演进的基础,此后有隶书、草书、楷书字体,但其基本结构永远不变,换言之,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字字体的变化都没有违反秦小篆奠定的基础。
 
如今,李文放的儿子贾雪阳将军被推举为中国秦文研究会的第四任会长,他对秦文研究有许多新的构想。譬如,要在北京及刻石遗址上建设标志性的秦历史文化景观工程“秦始皇巡游刻石苑”,复建秦始皇巡游刻石,要将中华民族这一文化瑰宝在世人面前重放异彩。
 
《科学时报》 (2009-9-11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