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崛起地矿人 孕育新“天久” |
——记江西省地矿局九一二大队 |

九一二大队领导班子合影

直营店开业

大队生活及活动区

全队为奥运喝彩

九一二大队参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本报记者 徐立明
江西省地矿局九一二大队,地处江西省鹰潭市梅园新区,是综合性地勘单位,成立于1965年。建队40多年来,这支国家建设时期的勘探队伍踏遍了抚州至饶南地区的山山水水,先后发现和探明贵溪冷水坑银铅锌矿田、东乡虎圩金矿、贵溪罗塘石膏矿等数十个大中型矿床,探明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数千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4月,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温家宝来该队视察时高兴地称赞说:“这个队经过努力获得了4个大型矿区,地质工作效益非常高,这在全国也是突出的。”
有过辉煌的历史,也经历过上世纪地勘工作十年低谷时期的困难和迷茫。正处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九一二大队的干部职工强烈地认识到: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在国家对地勘单位属地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队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以把九一二大队建设成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大院环境更加优美、职工生活更加富裕、队伍建设更加和谐的国内一流、全省领先地勘单位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地质立队、产业强队、矿业富队”的发展战略,由此探索了一条新型地勘单位的发展之路。
2005年以来,九一二大队连年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资产经营责任制目标,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两位数以上增长,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4%,节约收益额年均增长46.5%,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8.9%,连续四年(两届)获得“全省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目前该队各项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夯实基础 打牢地矿经济发展基业
按照“精兵+现代化”的模式,打造一支装备精、素质优、效率高的职工队伍,是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九一二大队首先将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引进作为改善队伍结构的主渠道,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措施,由队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到院校现场招聘。从2005年至今,九一二大队共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生77人,其中本科46人;仅2008年就招收了毕业生31人,其中主体专业本科及硕士生22人,这些毕业生通过基层实践,已有不少人成为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其次,按照“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基本要求,加强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队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学习。于2006年发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倡议,形成有计划的学习培训制度。通过师带徒、技术比武、与东华理工大学联姻共建产学研基地等多种途径,畅通学习渠道,鼓励职工和青年才俊岗位成才。5年来,该队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36次,参培人数1440人次;在继续教育、素质提升考试上给予经费、时间方面的支持,已有104名职工学历层次得到提升,有33名职工考试获得注册类证书。近两年针对新进毕业生的特点,加大组织力度,由多家单位联手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开展了为期15天的两期新入队职工教育班;2008年组织两批共98名中层干部赴北京进行了10天封闭式学习培训,效果良好。
这些举措,使队伍素质得以提高,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从而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该队737名在职职工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占职工总数的42.3%。其中教授级高工5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78.8%,研究生及本科生达122人。
在构筑人才高地的同时,优化资本、装备、资质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对该队的跨越式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该队始终坚持科技兴队,加大设备更新新改造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就投入设备更新改造资金1400余万元,现有各类技术装备400余台(套)。该队新增装备注重从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地质技术人员的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老三件”,已经变为GPS、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的“新三件”。为了在重点找矿区的深部实现找矿突破,队里还新购1500米深部钻机1台,拿出8万美元购置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实验测试仪器,引进美国MIEC公司的Minesight软件并成功地应用于找矿实践中。中地软件公司MAPGIS软件的广泛应用,完成了手工制图向计算机制图的全新转变,使制图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队领导深知:有了人才,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维护、运作、经营好资质。该队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人员、经费倾斜政策,加强资质的维护升级工作,近年新增地质灾害、测绘、矿权核查等数项资质。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目前该队已拥有固体矿产勘察、区域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察、地球化学勘察、岩矿鉴定、化学测试、地质灾害评估、治理、工程勘察、地基基础施工、测绘等17项专业资质。资质等级的提升,使该队专业技术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以人为本 建和谐平安发展环境
发展是稳定的前提,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多年来,该队领导班子坚持以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己任,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通过实施“安居、帮扶、美化、文化”四大民生工程,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至广大职工群众,稳定了职工队伍,充分调动了职工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安得广厦千万间。该队历届班子多年来孜孜以求,把安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惠民工程,使职工能安居乐业。近年来,已完成新建职工住宅7栋,累计成套住房196套、共18000平方米;2008年又争取到当地政府192套经济适用房建设指标,现已破土动工建设。几年来,88户职工由小房变大房,184户职工由无房变有房,户均住房面积由45平方米提高到69.6平方米。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紧紧依靠职工发展经济,又将发展成果实实在在地回报给职工。近年来,该队千方百计地改善职工的生活工作环境,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资金用于基地美化、绿化、亮化及净化工程建设。尽管这几年该队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困难群体,他们牵动着队领导的心。为更好地突出雪中送炭的效果,队领导和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子,“一对一”帮扶,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职工的称赞。
大队长徐贻赣告诉记者:“一年获利靠机遇,十年生存靠战略,百年发展靠文化。”为此,该队十分重视地矿文化建设,制定了《九一二大队地矿文化实施纲要》,按照“主攻精神文化、规范制度文化、推进行为文化、提升物质文化、统一视觉文化”的总体思路,探索推进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地矿精神的文化建设工作,近两年完善修订规章制度22项,聘请专业公司设计并全面导入“视觉识别系统”(VIS)。在职工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该队重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百万余元改造完善室内外球馆球场、职工活动中心等硬件建设。2009年,职工书屋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职工理想的休闲、娱乐、学习场所;老年体育协会、太极拳协会、老年合唱团、舞蹈队、门球队、腰鼓队、集邮协会等群众性文体组织日益增多,极大地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发挥优势 做优做强勘察开发主业
地质找矿的竞争力就是综合性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该队始终坚持地质立队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努力强化地勘院服务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的成果支撑功能、人才培养功能、市场拓展功能,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新一轮的国土资源调查、风险勘察合作及“走出去”等项目中,大显身手、再立新功,由此荣获江西省地矿局“十五”找矿突出贡献单位称号,屡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
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主力军作用,积极主动承担和实施公益性地质项目,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并取得显著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该队共开展国家出资和省局商业性项目数项,提交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5份,新发现并探明了贵溪冷水坑矿田小源大型银铅锌矿、金溪熊家山中型钼矿、贵溪华林石膏矿等4处矿产地,找矿成果显著,估算所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
运用“大地质”思维拓展地质找矿的服务功能,积极争取找矿资金来源多元化,由过去单一为国家找矿转变为国家、社会、自己找矿相结合。5年来,该队吸收社会资金4332万元,共开展风险勘察合作项目9项,技术咨询项目3项;完成市县矿产资源规划项目20项。其中,“鹰潭市矿产资源规划”项目获全国二等奖。地质工作规模实现翻番,形成良性发展态势。为不断提高地质找矿成果储备水平和矿业开发后劲,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该队还计划在3年时间内投资1000万元,对自有的48个探矿权进行普查摸底,自有探矿权“梯次”勘察工作计划已于2009年启动实施,争取3年内寻找2~3处具中型以上规模新的矿产开发地,为全队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坚持科技兴地,运用新的找矿理论、思路、技术与方法,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近年来,该队与中国地科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争取和自筹科研经费,开展完成专题科研项目3项,其中《江西省贵溪下鲍银铅锌矿详查报告》和《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与隐伏矿预测研究》分别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地矿局科技奖一等奖。贵溪冷水坑银铅锌矿田是亚洲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银矿田。在新的找矿理论方法指导下,2008年该队以“会战”方式组织开展了小源矿区银铅锌矿详查,最多时同时投入千米钻机9台,共完成钻探工作量2万余米,探获铅锌资源量储量55万吨,银480吨,这是江西地矿系统近几年最为显著的找矿成果之一。2009年,该队争取到项目经费300万元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通过实施“中国东部铁铜重要矿集区勘查技术与示范”子项目“冷水坑矿田深部资源勘查技术与示范”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对该矿田外围及深部找矿突破的信心,可望得到更大的找矿突破。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机会,走出省内、走出国门,开拓队伍生存空间。近年来,该队除在新疆、内蒙古等省外地区开展找矿工作外,还赴老挝、智利、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投资环境和矿权合作的选点考察。与瀚海月矿业投资公司联合投资1000万元,在新疆组建了京普矿业有限公司;2007年组织由50多人组成的地质、测绘、钻探队伍开赴老挝,用5个月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浙江建铜集团委托的“老挝华潘省元赛县康布一带地质普查找矿项目”,其优良的工作质量,受到业主的称赞。
丰厚的找矿成果,加快了其融入矿业经济的步伐。为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近年来,该队坚持把矿业开发作为新型地勘单位的标志性产业,作为地勘单位实现富民强队最为重要的手段,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市场化运作实践,矿产开发已经成为该队地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1998年,该队兴办了在全队乃至全局系统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现代化矿山——贵溪罗塘石膏矿,2001年年产石膏10万吨的矿山一期工程达产后,先后投资1500万元进行改扩建,产能现已提升到40万吨。罗塘石膏矿的成功开发,进一步坚定了该队走勘察开发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之后,又相继引资近3亿元合作组建了江西银海矿业有限公司、江西天圆矿业有限公司、抚州明月矿业有限公司等6个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或公司。江西银海矿业有限公司克服了金融危机形势下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苦练内功,2009年上半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日产1000吨矿石量的达产,铅锌选矿回收指标显著提升,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已连续3年被鹰潭市授予为纳税大户。
多元经营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进入新的世纪,该队在进一步巩固找矿勘察、做大做强矿业的基础上,求新思变、开拓经营,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抓住地质工作又一春天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地勘延伸产业,奏响了二次创业的凯歌。去年下半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强各实体单位抵御市场经营风险的能力,该队以“保增长、调结构”为目标,投入1500万元自主资金用于四大产业的软硬件基础建设,并采取对考核单位上交资金全额返还的“放水养鱼”政策,通过松绑放权,增强经济实体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了以找矿勘察、矿业开发为主体,工程施工、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开拓地质市场是该队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工程建设施工市场已从原来单一的桩基施工,发展到集路桥、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地质灾害勘察评估及防治施工于一体。该队先后参与并出色完成了上海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三峡库区地灾防治、京沪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等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工程。近年来,该队以构建千万元(产值)产业集群为目标,鼓励支持施工单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路桥公司、工程勘察院、天久地矿建设工程院率先发展成为产值规模超过千万元的3个二级单位,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多种经营作为该队的传统产业,先后兴办了珠宝厂、地毯厂、矿泉水厂、华达机械厂、职工医院、物管中心等数个实体。
升级老品牌 天久焕新颜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该队“天久”矿泉水发展速度缓慢,与蓬勃发展的地质勘察、矿业开发和工程建设等产业发展速度相距甚远。1992年创办的鹰潭市天久天然矿泉水厂在20世纪90年代是江西最早建设的矿泉水厂,全国矿泉水协会会员单位,曾获得中国首届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奖,“天久”商标也获得了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然而创办十多年来,天久矿泉水却未能跟上饮用水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经济效益上不去,职工收入与队内其他实体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职工队伍不安心,成为队伍和谐稳定的“心病”。继续维持现状还是做强做大,成为摆在全队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大队长徐贻赣及党委书记兰元明带领全队上下,群策群力,在充分了解天久矿泉水优良特性和国内外矿泉水市场背景的前提下,决定把矿泉水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做。
天久矿泉水是为解决当时新基地生活用水几经周折才发现的,为此,当时九一二大队的地质专家们前后跑了半年,找水的过程也反映了九一二大队在地质找矿包括在找地下水方面的实力,最后探出的水井深度达610米,是国内罕见的深层矿泉水。该矿泉水经权威部门检测,偏硅酸、锶均达国家矿泉水命名标准,为“双达标”优质矿泉水,含有钾、钠、钙、镁等常量元素,非常有益于人体健康。十几年来,天久矿泉水拥有一定范围的忠实用户,为了让更多的人能饮用到健康环保的水,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理念,队领导通过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对单一产品升级改造,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力争在短期内打开全国市场。徐贻赣大队长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不光是推销产品,关键是推销健康理念,为实现‘品牌再造,天久重生’尽职,为健国人体魄尽力。”他带领全队大胆探索,组织落实。经过对矿泉水厂以前经营模式的自我否定和科学的投资论证后,为了打破原有水厂在国有体制下存在的体制不活、机制不灵、分配不科学的局限,决定引入民营资本搞股份合作,实现国有和民营资本对接。上海奥申矿泉水公司总经理罗昌善(现任天久矿泉水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与九一二大队洽谈,友好合作。他们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认为天久矿泉水是江西最好的矿泉水源之一,鹰潭是江西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西连接长三角、闽三角经济发达区的门户,水源地位于鹰潭市区,公路、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此外,天久矿泉水还有江西地矿专业和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天然背景,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双方可谓一拍即合。经过研究,双方决定前期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江西天久矿泉水开发公司,分三期进行天久矿泉水的开发。罗昌善总经理高兴地说:“我们力争将‘天久’建设成为全国性品牌,成为大众的健康饮品。”
随着人们对饮水健康问题的关注,国内水市场也开始日益成熟,纯净水的比重在悄然下降,而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的天然矿泉水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据统计,最近几年来,天然矿泉水市场份额每年以两位数的势头在增长,因此,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按 “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天久矿泉水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目前,一期工程主要是对现有水厂场区、设备、工艺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按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重新装备3条现代化的瓶装水、桶装水和“迷你型”桶装水灌装生产线,初步实现天久矿泉水的规模化生产,预计10月份崭新的天久水将在市场面市。矿泉水兼具矿产资源和日常饮用水的双重特征,相对纯净水、天然水和矿物质水而言,矿泉水需要缴纳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成本相对较高。矿泉水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出去才是关键,要依靠现代的营销手段才能实现销量的上升。因此,新公司更重视的是营销队伍、营销网络的建设,花重金聘请了国内专业的销售策划公司、营销精英,制定了科学的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营销战略。该公司安排很多社会青年就业,对拉动周边地区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司计划在水源地周边预留用地基础上,适时拓展厂区范围,建设一个花园式的矿泉水生产基地,力争矿泉水销售量3年进入“万吨俱乐部”,5年后达到每小时30吨生产能力。同时,将以产品系列化和品牌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天久”矿泉水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天久”人秉承江西地矿人特有的朴实精神,在探索建设新型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为实现“富民强队、产业报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科学时报》 (2009-9-7 B2 区域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