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朱思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26 22:50:58
伟人南行 中国改变

 
《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田炳信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定价:29.00元
 
□朱思明
 
1997年,距今已经12年。12年,恰是一个轮回的时间,一个政策,一次决断,一位伟人,也都已经盖棺定论。
 
1992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北京城朔风萧瑟、残雪依旧,邓小平以耄耋之年,踏上了南行之旅。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决定去南国近距离观察自己的作品,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浓厚的绿色和馥郁的花香中蕴含着勃勃生机。深圳、珠海、顺德,一路走来,邓小平看到了开放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识了虎虎生风的顺德精神,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拥护。这其中有遗憾、有反思,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实践成功了,接下来,还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政策上更宽一些”。一系列掷地有声、高屋建瓴的谈话,犹如一声春雷,炸开了层层阴霾,充分坚定了人们在改革开放之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于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这辆奔驰的列车遇到阻力之后,邓小平重新为它点燃了加速引擎。
 
为了真实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田炳信所著《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一书出版了。作为当时在新华社广州记者站工作的资深记者,田炳信亲历了这段历史。写伟人的书很多,大多都是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伟人某一时间段的生平。本书突出的是一位伟人和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能够看出,作者为写作此书做了大量的工作,采访了多位当事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有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写法,《决断——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并不是作者对那段历史资料的简单整理和总结,而是跳出“故纸堆”,没有拘泥于这11天南行的考察与谈话,借助于丰富的素材、有力的辩证,运用插叙、闪回的方式,将11天的故事融入改革开放20余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中,也使得邓小平晚年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有了血肉和支撑。同时,内容充分结合当年位高权重的见证人的语言与行动,说明了人心向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领导人活动纪实,不如说是改革开放前20年的讲述与总结。
 
所谓伟人,从来不是赤手空拳充满解放全人类美好理想的斗士。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一是因为他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二是他有勇有谋,不只能体会而且有能力顺应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心愿,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罗斯福曾经说过:“站在壁垒上为原则而死的,固然是英雄;但是挺身为原则而战并获胜的,则更是英雄。”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为“原则”而战的伟人。
 
一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一位三起三落、人生充满传奇的老人,一名思想睿智、洞悉一切的智者,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力挽狂澜,将中国扶正到改革开放促发展的道路上;在深感改革步伐的步履蹒跚之后,他再次倾其全力扭转乾坤,挽救了中国。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发展改革”;“不管黄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我的讲话可能有点用,但我的作用就是不动摇”。他说到做到,终其一生践行着他的语录。
 
改革开放31年过去了,许多最初的当事人、决策者或已离开人世,或年逾古稀,或侨居海外,都毫无例外地退出了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经济大舞台。偶尔的回忆与文献,均以脸谱化的形象描述人物。历史的真相伴随岁月的流逝被渐渐湮没与遗忘。读罢此书,那些模糊的人和事重又鲜活起来,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我们看清了当时国家的艰辛选择与探索、前进路途中反复的拉锯与轮回和决断背后的思索与勇气。
 
90年前,一群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抱着“建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的信念投身革命;60年前,建国之初的中国人民在历经一个世纪的苦难与压迫后充满了对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渴望与激情;30年前,一代伟人在传统道路几近绝境时以无比的魄力和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之门。数代中国人无数次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虽然艰辛但却充满希望的道路。
 
如今,对内,改革开放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无须动员即能达成一致;对外,国家实力蒸蒸日上,连传统列强都指望中国救市。改革开放已然成为国家昌盛、人民富裕的法宝。邓小平把中国带进伟大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这,就是这部新中国成立后比较独特的邓小平的传记告诉我们的。
 
《科学时报》 (2009-8-27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