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辉煌的北京》,林语堂著,赵沛林、张钧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金涛
古都北京持久不衰的魅力,是许多身在异乡的游子难以拂去的旧梦,不论他们是道地的老北京,或者仅仅是在北京的老胡同留下人生痕迹的外乡人,他们都有相似的梦。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出生于日本,5岁随父母定居北京,1948年赴台。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因而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就成了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她写的《城南旧事》,写虎坊桥大街,写北京的豆汁和天桥,也成为怀念故里的精神寄托吧。
林语堂与北京的渊源似乎还比不上林海音,他老先生1923年从德国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6年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所以他在北京满打满算只呆了3年多。
然而,林语堂后来旅居欧美,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以及介绍北京的著作《辉煌的北京》,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北京在他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京华烟云》描写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直奉大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历史事件,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风貌;《辉煌的北京》却是一部涉及北京的沿革、历史、建筑、艺术、文化、风土民俗等方面的别开生面的作品。一位治中外文学的著名作家写北京的历史,当然很值得关注。
《辉煌的北京》(赵沛林、张钧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不是严格意义的北京史专著,而是更像一卷介绍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的风俗画。据我揣测,林语堂的这本书是为外国读者写的,根据特定的读者对象对内容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北京的个性(称之为“北京的精神”),四季气候特征,城市的风貌和悠久的历史,以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的手法,引入对西方读者最具魅力的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陶瓷、绘画书法以及与老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胡同、四合院、茶馆、京剧、餐饮,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它类似一本介绍北京的旅游读物,但内容高雅,写法比较活泼,没有某些旅游读物过分商业化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从《辉煌的北京》的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北京的深厚感情:“北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性的都城之一。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巴黎和北京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有些人认为北京比巴黎更美。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的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事实上所有古老的大城市都像宽厚的老祖母,她们向孩子们展示出一个让人难以探寻净尽的大世界,孩子们只是高高兴兴地在她们慈爱的怀抱里成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人们每年都在对其增进了解。在巴黎生活了十年后,只有那些勇敢之士才会宣称他们已经了解了那个城市。北京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有待探寻的城市,决不是周游几日就能了解的。要真正了解它,非长住其中不可。民国初期,我见到许多来北京作十天半月游的欧洲人,结果却是决定在此定居。”把北京比喻为慈爱宽厚的老祖母,说明她的历史悠久和包容一切文化的宽阔胸襟,是十分贴切的。
充满激情,语言生动,是《辉煌的北京》的显著特色,这是通常意义的史著比较忌讳、竭力避免的,而这种写法恰恰是作家所独有的。“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一位毫无个性的女士也可能很迷人,但一个城市却不同。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它们饱经战争的创伤,蕴含历史的积淀。它们是已逝的人们的梦想的见证。”林语堂对北京的评价十分地道。所以有人认为,《辉煌的北京》是全方位再现原味北京的大师经典。它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就是介绍中华文化和中国各地的旅游读物,如果是针对外国人写的,如何贴近读者,写得生动活泼,饶有兴趣,林语堂的这部作品给人以很大启示,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出版这本书也很有价值。
《科学时报》 (2009-8-27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