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在读了现代一些大师的著作之后,回过头来再读尼采,更觉得他的深刻无人可比。对于作为非研究者的一般读者来说,尼采的最重大价值在于“逼迫”——说“启发”太轻了——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上帝死了”即信仰缺失的大背景下,如何战胜生命的无意义性和重建人生信仰的问题。

尼采

《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著,周国平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42.00元。
□实习生 孙一涵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尼采著作《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于近期上市。该书由我国著名尼采研究学者周国平翻译。本书初版于1986年12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马晓玲介绍了新版《悲剧的诞生》的两大特点:一是集中了尼采关于美学和艺术方面的精华;二是本文除了收录初版译序外,还收录了周国平近年撰写的一篇尼采美学的长文作为新版译序。新序是对初序更全面更深入的阐释和挖掘,其中包含了周国平近年来研究尼采的心得体会。
尼采的孤独与骄傲
百度尼采贴吧有这么一个贴子:用最短的语言形容心中的尼采。很多跟贴都非常有意思,比如“可爱的疯子”,“长得最不像上帝的上帝的孩子”等。当本报记者就此询问周国平的看法时,他说,后者是知人之论,十分贴切。尼采是个有史以来最真诚的哲学家,真诚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10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精神失常。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享年55岁。
谈及尼采,则避不开他的孤独。
周国平说:“尼采的孤独有两个含义,一是不被人理解,这是由于他的思想太超前,孤独的产生,是因为孤独无法被分享。二是他一生没有爱情和家室,这是因为运气不好。对于伟大的思想家来说,前者属于必然,后者则否。”
这样看来,尼采的孤独是《悲剧的诞生》出版后出现并无休止地蔓延开的。《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是他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但在当时,它着实是一本不合时宜的书,原因之一是对政治的冷淡,二是对学术传统的背叛。
尼采后来这样评价自己的处女作:“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即使在似乎折服于一个权威并表现出真诚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从,傲然独立。”看来,尼采对于自己表现出的独立非常骄傲,即便自己的观点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周国平说,尼采的骄傲,是一种“发现了真理却不被理解而产生的骄傲”。
悲剧的积极意义
《悲剧的诞生》可以说是尼采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诞生地,是一把打开尼采哲学思想大门的钥匙。书中包含了很多被他自己往后发展或批判的东西。周国平对此概括如下:发展的东西,最主要的是,酒神精神发展为权力意志;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批判发展为对以柏拉图世界二分模式为核心的欧洲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批判的东西,对形而上学世界二分模式(通过叔本华的作为世界的意志和表象之学说)的沿袭;对瓦格纳复兴希腊悲剧艺术的幻想。
周国平在新版译序中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当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生命意义问题,二是现代文化批判。在《悲剧的诞生》中,这两个问题贯穿全书,前者为由酒神现象而理解希腊艺术进而提出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辩护的艺术形而上学这一条线索,后者表现为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批判这一条线索……《悲剧的诞生》表面上是一部美学著作,实质上是一部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尼采是在借艺术谈人生,借悲剧艺术谈人生悲剧,酒神和日神是作为人生的两位救世主登上尼采的美学舞台的。”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不仅强调生命的痛苦和悲剧,更强调人要具备面对和对抗这种痛苦的勇气和力量。其要义是,把痛苦和毁灭当做生命的必要条件予以肯定。初版译序中写道:“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含义。”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不但没有因为痛苦和毁灭而否定生命,相反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和毁灭。”周国平如此总结。
周国平也说,对于作为非研究者的一般读者来说,尼采的最重大价值在于“逼迫”——说“启发”太轻了——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上帝死了”即信仰缺失的大背景下,如何战胜生命的无意义性和重建人生信仰的问题。
《科学时报》 (2009-8-20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