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场冷冷清清的人气,与中关村整日熙来攘往的人流形成鲜明的对比,即使想开拓进货渠道,卖价高人流少的商场,也不是中关村经销商的好选择。摄影/白沙
□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上周四下午鼎好七层一个写字间里,曹先生在熟练地打包——整整15台富士F200和附赠的礼品装满了两个大纸箱。对这家规模不大的数码相机经销商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单子,订单不是来自村里的同行,而是魏公村一家给商场供货的数码相机经销商。
曹先生是富士和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代理商,主要做中关村的渠道分销和网上商城,目前经济形势不好,他正打算寻找一些新的合作伙伴,最近他把目标瞄准了一些门槛不是很高的商场,希望能拓展新的市场。
中关村经销商跟商场的合作并不多,曾经有过合作的商户有些已经退出了,而一些像曹先生这样希望寻求合作的经销商,往往又对商场模式心存顾虑。那么,究竟为商场供货,是否能成为经销商另辟蹊径的渠道呢?
人流太少 账期太长
近些年来中关村的人气一年不如一年,坐电梯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工作日除了上下班和中午休息时间,各大卖场的电梯都不用等太长时间,这种景象在前几年别说不多见,简直就是难以想象。尽管如此,相比商场,中关村的人气还是高出一大截。
中关村一家做东芝笔记本的代理商对于进驻商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中关村就算生意不好,我们出渠道都能保证一个月至少100台的量,但商场的导购再卖力都不见得有效,关键还得看是否有人来买,所以我们不会考虑去商场做。”一台东芝笔记本在中关村最高价不超过5000元,在中友这样的商场则可能会卖到7000元,利润的确是高了不少,但有多少消费者会选择去商场买笔记本呢?
何小姐很喜欢逛商场,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在商场买手机、MP3、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主要还是价格太贵了。何小姐说:“化妆品、衣服和鞋就应该去商场买,因为产品品牌集中、选择余地大,商场的打折促销活动也多,但是商场里的电子产品品牌没有特殊性,再打折也没有中关村便宜,顶多有时候在商场看到新出的电子产品,顺便了解一下,有兴趣就会直接去中关村购买。”
中关村的经销商不担心成本价甚至赔钱卖货,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出货量,有了量他们在厂商那边才能争拿到更好的价格和话语权,常常走量就是为了年终厂商的返点。这和商场销售的模式有本质区别,高利润率是商场模式的基本前提。
商场的账期是很多中关村经销商的另一大顾虑。一般商场的账期在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而现在中关村渠道的账期最长不超过21天,有些产品的账期甚至不足一周;而现在为了控制风险,中关村渠道越来越倾向于现款现结。以丹灵数码为例,他们在村里做渠道很多时候都不给账期,一来可以控制公司的现金流,二来也能避免暗藏的风险隐患。
虽然商场是一个看似很正规的地方,但里面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那位做东芝笔记本的代理商说:“数码相机基数相对小,灵活性也比较大,笔记本只要稍微大点的单都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一旦商场不给结账,经销商该找谁去?在中关村只要不跑路,总会有法子把钱要回来,而商场谁也说不好!”
流水倒扣 入不敷出
北京一些商场对进入的品牌采取流水倒扣的形式,比如中友、君太、新世界、双安。流水倒扣的形式还分为有保底和没保底,比如保底签10万/月,抽成25%,那么每个商铺每月固定交商场的就是2.5万元;但如果没签保底,对经销商来说就比较有利。但是,另外的风险就是,如果销量上不来,流水很少,商场可能会用末位淘汰来清理门户。
中友楼管武先生介绍说:“进商场都要求一定的资历,归纳下来是五证一书: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商标注册证、企业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代理或托管要出事相关授权书,另外还要商品的质检报告,如有进口商品要出具报关单。而且商场有时候会搞活动,比如打折、返券、降价……其中大部分费用都要商户自己承担。”
鸿日东方曾经在商场做过一段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了,一是量上不来,二是成本太高。虽然中关村经销商都在抱怨租金太贵,但是如果走进商场,摊位费和人员开支都比中关村贵。鸿日东方市场经理黄建国介绍说:“在商场做主要问题是没有效益,我们每个月交给商场30个点。一台一万元的笔记本,在商场就算能赚5000元,也不够支付日常的开销。偶尔还要配合商场活动,虽然能减少点摊位费,但是促销费用最后落到我们身上,反而是更大的负担。”
商场的人员费用远比中关村高也是个问题。现在中关村的销售人员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而商场至少1500元,多数情况下是2000元左右。“开店肯定不能只开一家,在商场更是如此,肯定要同时在几家商场做,才能形成规模让人知道我们,但是商城不像中关村卖场这样集中,管理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开支,所以我们暂时不会考虑这个不熟悉的领域。”空间浮点的郭丽霞董事长的看法代表了中关村一部分零售经销商。
太大的蛋糕啃不动
运通时代的吴林国总经理一直很支持中关村电子卖场模式,并且北京的大部分零售店都分布在海龙和鼎好,对于未来中关村卖场的走向,他认为最终也是跟商场一样会采用流水倒扣的方式,让卖场和经销商共盈亏。谈到会不会去考虑进驻商城,吴林国的看法是:“对IT产品经销商来说,商场将是一块被淘汰的业态,因为在商场销售的电脑,标价太高没有竞争力因此无人问津,怎么做都很难活下来。”
陆阳普照总经理范例曾希望能找到一些进驻商场的好渠道,他对商场这个模式比较有兴趣,因为陆阳普照主做耗材用品,成本低需求广,而且需求有一定连贯性,要是能找到合适的合作点,陆阳普照会比较看好商场这个业态。
进驻国美、大中、中复等卖场的经销商,他们都会有专门的部门和厂商做联络,要求厂商加大宣传支持。相比中关村经销商,他们既能扛住量,又能赔得起钱,他们的定位是做全国市场,商场还只是其中一块很小的部分,对总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中友楼管武先生说:“进驻商场的商户做的不止是产品而是品牌,我们的家电和小电子产品一般都是由一些大的代理商来做,像国美、中复他们不计较能在商场卖出多少产品,而是在意某个商场能不能看到国美、中复的招牌。”
中关村大部分经销商目前还局限于做产品,想到打品牌的也只有像运通、神州天海、鸿日东方这样大规模的商户,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商场对他们的诱惑不大。瀚雄天达的苏并洲总经理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下等人搞产品项目,中等人搞资金,上等人搞资本,而中关村现有模式就是产品大卖场,所以我们跟上等人是有区别的,太大的蛋糕啃不动。”
《科学时报》 (2009-8-22 A5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