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何志勇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18 22:28:13
用画笔记录共和国成长
——记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画家刘宇一
 
□何志勇
 



 
“杏花春雨固然迷人,铁马金戈一样诗情画意。”香港画家刘宇一偏爱史诗般的作品。他的鸿篇巨制,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政协礼堂、毛主席纪念堂等重要场所。
 
“我是中华大地哺育出来的画家”,年近七旬的刘宇一,祖籍江苏,现居香港,被誉为“油画重工业第一人”、“用画见证历史第一人”,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宇一认为,只有辉煌的历史才能激发出画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泱泱大国需要与之相称的鸿篇巨制。这是他艺术创作的动力。
 
记载新中国成长步伐
 
如今,刘宇一凭着四幅油画巨作《良宵》(830万港币)、《女娲之歌》(888万港币)、《瑶池会仙图》(1080万港币)、《良辰》(2300万港币)分别在香港国际性拍卖会或展览会上成功售出,创造出了中国画家的最高价位纪录。
 
画家同仁说,刘宇一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他成功地呈现并诠释了时代的精神、民族魂与魄的主题。
 
自踏上艺术道路之时,刘宇一便给自己定下“宇一经纬”的创作目标。所谓“经”,是指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以三幅油画来诠释:表现中华民族至纯至美的《女娲之歌》、表现中华民族至尊至贵的《瑶池会仙图》、表现中华民族至真至诚的《神工图》。
 
所谓“纬”,是指刘宇一所处时代的变迁,将以五幅以上的油画来诠释,其中已经面世的作品包括:表现中华民族初步安定繁荣的《良宵》、表现香港回归祖国的《良辰》、表现新中国成立10周年题材的《伟业千秋》,以及联合国题材的《和平颂》。刘宇一说:“我特别喜欢我所生活的时代,因为是我亲身经历的。对这个时代我的感受最强烈,对它的认识也最深刻、最直接。”
 
1988年创作的《良宵》原作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刘宇一介绍说:“《良宵》的构思来自一个著名典故,即1950年中秋之夜,在北京中南海举行的联欢晚会上,毛泽东与柳亚子和诗的史实。”
 
人民大会堂里,刘宇一创作的《伟业千秋》引人注目。油画描绘在1959年国庆时,毛泽东与邓小平等开国元勋及各界名人志士、各族英雄模范步入刚刚落成启用的人民大会堂的情景。大会堂外,蓝天白云下沸腾庆祝的各族人民,自由自在地欢歌笑语。“我要诠释的主题是立国,中国人民创业、建业,经历了多少沧桑、共和国大厦终于建成了。”刘宇一说。
 
刘宇一的画,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记载着新中国的成长步伐。《开国盛典》陈列在天安门城楼上,人物造型准确而生动,群众画面处理十分细腻;《良辰》记载了香港回归这一彪炳千秋的重大历史事件;《千禧》则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为史实……
 
七年绘就百年奥运图
 
在参加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火炬手中,刘宇一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由国际奥委会直接推荐的火炬手之一。
 
国际奥委会之所以推荐刘宇一做火炬手,是因为自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他和女儿刘浩眉就开始创作油画作品《奥林匹克颂》,足足用了七年的时间。
 
2008年,《奥林匹克颂》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进行展出。这幅恢弘壮丽的画卷“装满”了国展的一个展厅。这幅作品全长112米(寓意现代奥运至创作完成时已有112年),高5米(寓意五环旗织和五大洲人民),首次以绘画为表现形式,以穿越时空的创作手法,从艺术上升华和记载了百年奥林匹克辉煌的文明历史。
 
以奥运为题进行创作的想法始自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天。刘宇一说,2001年7月13日那天晚上,他们父女俩应邀作为嘉宾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晚会,亲眼目睹了当萨马兰奇念出“北京”两个字后,十三亿中国人民沸腾激动的情景。“从电视台回到住处已是次日凌晨,一路上,我们遇到不少素不相识的人,主动跟我们拉手、击掌,那种热烈的方式,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那以后,刘宇一一直在构思,如何用油画来表现奥运。经过两三年的构思,《奥林匹克颂》的巨幅规模确定下来了,刘宇一决定“帮奥运会画一幅‘家史’”。
 
《奥林匹克颂》将百年来29届夏季奥运会、20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城市)、吉祥物、标志、历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和对奥运有特殊贡献的人士及现任的国际奥委会执委和多次摘取金牌或有突出成绩的世界著名运动员悉数收入卷中。据统计,画中的人物多达2000多人,涉及了28个比赛项目。
 
今年两会召开期间,这幅“一卷纵览百年奥运”的画作又在国家体育馆展出。“北京奥运会让我再次焕发青春,《奥林匹克颂》让我从身心两个方面进入了体育的世界。”刘宇一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如何弘扬奥运精神,传承奥运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希望这幅作品能成为传播奥林匹克知识、记载历史、弘扬精神的很好的载体。”
 
巨作献礼国庆六十年
 
2009年恰逢国庆60周年,最擅长于捕捉共和国发展经典瞬间的刘宇一,早早就开始酝酿创作献给新中国60岁生日的礼物。
 
“我初步构想是分为两部分,一是当代部分,我要展现的是盛世中华的壮丽景象,弘扬中华民族的魂与魄;二是历史部分,我会一如既往地缅怀那些开国元勋。”刘宇一说。但与刘宇一以往的画作不同的是,“这幅作品的主角,不仅仅是领袖、元勋,而更多的是那些普通人,那些默默为共和国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平凡个体”。
 
让刘宇一有这样的创作转变的,是多年前他亲历的一个感人故事。“大约是在1957年,我看到路边有几个小孩在随意玩几个勋章,我就问这些勋章是谁的,他们就带我找到了勋章的主人——一个聋人退伍战士。当时那个战士已经40岁了,战争让他失去了听力,他也一直没有结婚,而记录他战功的那些勋章,却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刘宇一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过了这么久仍然难以忘怀,所以他在考虑创作记录60年共和国光荣历史的画作时,决定要把主角定位在那些把青春乃至生命都奉献给祖国的人。
 
国庆60周年日益临近,刘宇一的礼物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那将是送给盛世中华的又一首赞歌。
 
《科学时报》 (2009-8-19 B4 文化产业)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