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魏玮 潘希 实习生 欧星星
今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的纪念日。一年来,科技奥运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停止。
科技奥运带来什么
自去年9月底对公众开放以来,“鸟巢”接待游客约450万人次,日均迎客1.5万人,“水立方”共接待游客约380万人次。
在这一年中,数百万人目睹了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奥运一号工程——“鸟巢”,以及堪称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综合技术最全面的游泳馆——“水立方”。
回首举办奥运的历程,科技奥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因为举办奥运会,北京的交通事业加速发展,原本可能需要更长的建设时间,如今已提前完成,这为北京交通下一步有序高效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因为举办奥运会,各个奥运会承办城市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北京市林木覆盖率接近50%,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五河十路”两侧形成2.3万公顷的绿化带,市区建成1.2万公顷的绿化隔离带……这也为将环保事业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提供了样本;因为举办奥运会,中国的建筑水平得以向全世界展现……
“科技奥运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停止。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一些在奥运会上成功应用并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高科技成果逐步产业化,对相关领域内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奥运科技重点项目负责人朱东华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在科技奥运评价相关项目中,朱东华和项目组研究人员就400多个科技奥运项目发出了数百份调查问卷。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朱东华认为,科技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对奥运会起到了很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高科技成果与奥运会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元素遍布赛场内外,科技成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一大助力。此外,30多亿元的科技奥运投入支持了1200多项课题的研究,产生的科技成果涉及开闭幕式科技、场馆科技、药检科技、体育器材科技、安全科技、交通科技、能源环保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
“不过,科技奥运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在于锻炼了一支‘奥运队伍’。这支代表中国的队伍不仅完成了科技奥运的工程,也将继续推动着国家各项产业继续前进。”朱东华表示。
回忆起当时“鸟巢”和“水立方”的建设,一位参与工程建设的专家表示:“在外国设计师给出图纸后,如何能实现它们涉及的很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果全部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力,成本太大。于是我们选择自力更生的道路,通过自主开发知识产权和技术最终建成。”
朱东华表示,奥运检验着中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当前的综合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奥运助力中国继续前进。举办奥运会一方面促进我国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我国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我国高科技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国外专家眼中的“北京科技奥运教材”
在一次国内外奥运科技专家交流会上,一位外国专家向包括朱东华在内的中国专家表示:“希望中国的专家能将北京奥运科技项目经验变成一本书,提供给以后举办奥运会的国家。”
而国外专家的这种态度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并未如此谦恭。
相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北京的污染问题一直都面临着国际社会的质疑。甚至很多国家为本国选手预备了口罩,美国一些运动员甚至戴着口罩入关。
朱东华说,在奥运环境保障上,科技手段大显身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保证了奥运场馆的能源供应问题,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和丰台垒球场均设置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保证了比赛过程中的能源供应。通过对再生水和垃圾处理控制的研究,降低了奥运会所消耗的能源,实现了奥运村的零排放。
事实证明,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的天蔚蓝、水碧绿、树苍翠、草青葱,给每位游客带来了深刻印象。对此,萨马兰奇评价:“没有见过像北京这样干净的城市。”路透社等西方主流媒体也一致认为,赛前对北京奥运的环保质疑烟消云散。意大利国家研究院空气污染研究所所长Ivo Allegrini甚至认为,“北京近5年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欧洲20年到25年才能完成的”。
其实,环境改善仅仅是科技奥运成果的一个侧面。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几位在水立方观看完比赛的外国观众想买一些北京特产带给家人朋友。在观众服务信息亭,志愿者打开奥运多语言服务系统为他们查询旅游商品,几十条详细的外文购物信息很快显示出来,它们既有商品的文字介绍,也有清晰的图片信息,这令外国游客非常满意。
朱东华评价说:“信息化是奥运会发展的趋势,历届奥运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最广泛的。北京奥运会上,TD-SCDMA网络、无线INFO平台以及多语种实时互译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极大地保证了奥运会信息的畅通和赛事的正常进行。”
此外,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科技应用也成为国外专家感兴趣的内容。“鸟巢”、“水立方”自不必说,北京射击馆内长达134米的区域内没有一根柱子,并减少了风向、风速、视觉等细节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开奥运史射击场馆之先河。老山小轮车赛场被称为该项赛事在奥运史上的第一个标准场地;奥运村全面采用太阳能光热技术,为运动员们打造奥运史上首个最环保的“绿色家园”。
朱东华表示,下一届奥运会主办方伦敦提出向中国借鉴经验不足为奇。
被称为“雾都”的伦敦也面临着许多城市污染和交通问题。虽然伦敦采取了对驶入伦敦的豪华汽车征收污染税,奥运期间禁止观众驾车观看比赛等举措,但是英国政府和伦敦市政府仍需要作出很大的改进以迎接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事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北京科技奥运的经验刚好可以借鉴。
接力科技奥运 塑造科技北京
不久前,北京市启动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朱东华对此的评价是,“科技奥运理念的一次成功延伸”。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意在进一步总结推广奥运筹办工作特别是科技奥运成功经验,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的目标。
朱东华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一些在奥运会上成功应用并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高科技成果逐步产业化,对相关领域内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是在科技奥运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表现。
不过,每届奥运会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
“总结奥运会的经验,最需要改进的还是交通方面,这也是市民反映问题最多的地方。限行和设立奥运专用通道都面临两难的抉择。专用通道的设立自然增加了非专用通道的通行压力,不仅会减慢车速,也会增加尾气的排放。而快速通道有很长时间是空的,因此,要增加科技手段的应用,得出精确的计算,使专用通道得以充分利用。”朱东华指出,“其实包括‘奥运交通管理规定’在内的每一项规定的出台,既需要科技、管理能力的支撑,也需要民主决策的过程。这也是科技奥运的内涵之一。”
朱东华表示,奥运的科技遗产,有些已服务于大众,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整合,深入应用到更广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去。科技奥运应成为没有休止符的进行曲,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时报》 (2009-8-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