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希 祝魏玮
当北京奥运会圆满地落下帷幕,奥运的脚步渐行渐远的时候,气势恢弘、精致绚烂、处处彰显中华文化的开幕式,充满中国元素的奥运场馆,激情似火的现场观众,北京奥运会的人文气息却依旧在人们的脑海中激荡。
一年转瞬即逝,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在中国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如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教授金元浦所形容的:“这是一个特殊的舞台,这是一扇特殊的窗口,它重建了一个古老的礼仪之邦富有文化素养的文明国民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国民既开放、进取、坚定、自信,又豁达、开朗、谦恭、敦厚的文明风范。”
从人文奥运到人文北京
金元浦认为:“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而这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最重要的,是北京奥运会理念的核心,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继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市委将奥运会的三大理念转变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
“它既是对北京奥运会辉煌遗产的总结和继承,又是对北京未来发展的开拓和创新,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金元浦说。
因为在金元浦看来,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同样是实现人文北京的必要基础、现实环境、充分条件和实现途径,但说到底,它们的内涵与宗旨依然是人文。
如今,对人文北京理念的理解及其影响正在社会各个层面中迅速扩大。
虽然今年金融危机使得财政收入的增速预期明显放缓,但北京市仍然决定将相当一部分财力用于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住房、医疗、交通、社保、教育等民生工作仍是政府工作重点。
2009年6月,全长29公里的北京地铁4号线全线试车。专门服务残疾人的低矮电话台、方便色弱人士的特殊导向标志、方便听障人士的电子显示及警示系统等人性化设施一应俱全。构建人性化轨道交通系统也是北京地铁新线设计的着力点。
一系列的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和实施当中,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未来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国际化的发展需求。
金元浦认为,人文北京城市形象战略是城市理念、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城市市民行为和城市视觉标志的综合构成体。策划、实施与树立城市形象是一项促进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
后奥运时代人文北京的提出构建了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创新推动北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宽阔平台。金元浦说:“它改变了单纯看GDP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文化发展层次,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建设文化北京、创意北京、创新型北京的重要决策,将全面开创和提升北京科学发展的水平,增强北京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说,北京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要在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引进的同时,把中国的文化推出去。北京建设最大的优势是文化底蕴,以文化建设促进新北京城特别是人文北京的建设。
无疑,奥运会后的北京已经成功打造了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品牌形象。“人文北京这一产业也将产生巨大的效益,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推动力,创造出城市的增殖价值。”金元浦说。
奥林匹克精神传承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认识还仅仅是体育比赛,对体育文化并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然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改变了这一固有观念。
用金元浦的话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隆重的揭幕礼;是中国体育运动、中国奥林匹克事业与全民健身事业的加冕礼;是中国志愿者伟大事业的宏伟的奠基礼;也是中国观众与北京市民展现发展中大国良好国民风范的成人礼。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人文素质、人文关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北京乃至中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在后奥运时代的传承备受关注。
金元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积极快乐、均衡发展的生活哲学,它推动和呼吁公平公正公开的奥运竞赛,是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正是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如运动员异化、兴奋剂与运动伦理道德沦丧、赛场暴力、竞赛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奥林匹克精神价值人文价值的强调和发扬。”金元浦说。
北京奥运会组织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社区人文奥运健身”等一系列活动,成为奥运史上最具普及性的人文景观和基层实践,彰显了北京奥运会惠及于民的根本宗旨。
足球等现代体育中的许多运动,不少可以在中国古代找到雏型。中国的56个不同民族各有自身独特的体育游戏、健身方式和竞赛,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发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
今年的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全国“全民健身日”,也使得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在此传承。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去年年底公布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了28.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表示,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达到40%。这一比例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属不易。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奥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志伟也坦言,现在主要的缺憾是体育产业没上去,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全民体育意识。
“奥林匹克主义的生活哲学滋润了中国人的心灵,奥林匹克运动强健了中国人的体魄,奥林匹克精神也为中国文化促发了新的生命活力。”金元浦说。
和谐理念深入人心
“人文北京的核心是和谐,构建一个繁荣、公正、民主、开放的和谐社会是人文北京的现实,也是长远的目标。”金元浦说。
金元浦指出,人文北京有多个层次的内涵:首先,以人为本是人文北京理念的根本;其次,文化的继承和繁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北京面对世界最为深厚的积淀,是人文北京必不可少的重要内涵,也是北京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再次,人文北京倡导民为邦本,这是人文北京最深厚的基础。
法国《世界报》2008年8月16日曾撰文说,中国观众在观赛时展现了良好风范,他们不仅为中国代表团加油,也将掌声献给各国运动员。
和谐的场面不仅仅只体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奥运后的北京来说,和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发生巨大变化,全面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需要理顺。而举办奥运会,给了中国一个全民参与、顺应民心、凝聚民气、落实和谐社会的良好开始。
“和谐是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最佳结合点。”金元浦说,“和谐思想作为人文奥运理念的核心意蕴,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了外国奥林匹克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许多外国著名专家不约而同地强调“和合”、“和谐”思想,认为它是中国文化通过人文奥运奉献给世界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后奥运时代正在创造着新世纪奥林匹克多元创造、对话交往、和谐共生、文明融会的新开端。
《科学时报》 (2009-8-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