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泮文
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由此也开始了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7月末,南开校园被残暴的侵华日军炸毁,北平、天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在湖南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翌年春迁徙到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挟3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之盛,办学业绩突出,英才辈出,在历史上被称誉为世界教育史中的奇迹。西南联大拥有5个学院和26个系,名师如云,人才鼎盛。在25个系中,有一个人才效益最高的系——“地学系”,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和气象学3个专业,由原来的北大地质学系和清华的地质地理学系与气象学系联合组成。南开大学本来没有这方面的系科,但因为3校通力合作,彼此无间,也允许南开的学生转系,中途转入地学系学习。
联大地学系人才辈出
南开大学的学生,一般来源于天津南开中学。南开中学的优秀教育传统闻名遐迩,学生普遍具有高标准的爱国主义情操,身体健康,喜爱体育,喜欢体力活动,例如旅游、考察、登山、探险等活动。进入联大后,联大新鲜系科之多,开阔了南开学生的视野,许多学生立意重新选择未来事业的方向。地学在那时的旧中国还是一种新鲜学科,但却得到了南开学生的偏爱。在昆明时期,转入地学系学习的南开大学学生先后有10人之多。加上在战前已考入北大、清华地学系的南开中学5位学生和后来重庆南开中学毕业生约有5人考入联大地学系,联大地学系前后有南开学生约20人之多。
前面说到联大地学系是联大人才效益最高的系科,笔者有一个统计,在抗战8年期间,联大地学系教授和毕业生共184人(教授18人,毕业生166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33人(教授12人,毕业生21人)。教授的院士成才率为3:2,可以不算数,因为联大的教授本来都很杰出。在学生中,地学系8年毕业166人,解放后培养出院士21人,院士成才率为8:1,在联大所有系科中遥遥领先。在地学系其余的毕业生中成为高层次专家、教授,后来能统计到的约达80人之多,是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典型代表。
在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毕业生中有约20位南开校友,其中有南开大学学籍的为10人,发展成为高层次专家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刘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家涂光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司徒逾旺,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朱之杰,我国气象事业奠基人王宪钊等。
组建福建第一个气象台
王宪钊,山东省福山县人,1916年12月生人,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王懿荣,人称“甲骨文之父”,也是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时以身殉国的一位满清大臣。王宪钊于193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受到良好的南开传统教育,热爱祖国,有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信心,在中学时代就常常随同学到市内和农村向人民群众宣传抗日。他热爱体育运动,是一名篮球健将。
王宪钊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7年因南开大学被侵华日军炸毁,休学一年,1938年夏奔赴昆明,到西南联大以南开大学学籍复学,随即转系,转入联大地学系专攻气象学专业。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最初受聘为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助教,参与气象学佐理工作,后因抗战工作需要,调任中国航空公司气象员,参加援华美军抗日物资运输服务工作,即著名的驼峰航行,制作航线天气预报。在缺乏任何原始资料的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任务,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宪钊被派赴福建省组建了福建第一个气象台,开展天气预报,特别是台风的预报。后又转任中央气象局广州气象台台长等职。在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王宪钊坚决拒绝国民党政府安排他去台湾和将广州气象台全部人员与仪器设备调运台湾的命令,不顾巨大压力和迫害危险,坚持留在广州保护气象台站的安全,直至全国解放,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创建保存下来宝贵的人员和物资,建立了巨大功勋。
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气象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王宪钊立即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先是在汉口中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任办公室主任,主持中南地区气象业务技术工作。当时中南地区气象站大部分被破坏,几乎全部停止观测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他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开展中南地区地面、高空气象台站网的建设工作及预报工作。他竭尽全力,组建了汉口中心气象台、湖北省气象台,和中南各省100多个气象站、16个高空测风站及一个探空站,为中南地区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54年武汉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水期间,王宪钊担任汉口中心气象台天气预报总领班,在缺乏气象资料的情况下,组织集体天气会商,改进天气分析程序,逐日发布雨情简报,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954年年底,王宪钊调北京中央气象局,先后担任台站处兼计划财务处高级工程师,中央气象局气象科研所预报处处长,中央气象局气象科研所副所长,中央气象局气象台总工程师,中央气象局副总工程师,中央气象局技术发展办公室主任等职。
在中央气象局工作期间,王宪钊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主持编制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远景规划,参与制订一系列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促进我国气象事业进入全面发展轨道作出了贡献。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宪钊主持编制我国十年气象事业发展计划纲要。他积极组织全国气象台站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气象预报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为气象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他长期身携病患坚持工作,密切关注气象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并为气象业务技术现代化提出积极建议。
南开人的学习榜样
王宪钊数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完全贡献给祖国的气象事业,通过他的创造性努力和计划领导,新中国的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进入到了现代化轨道,为国家工农业、国防事业和人民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作出了长远的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将永垂祖国的气象史册。
王宪钊曾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美国气象学会会员。他曾被选为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积极提出提案,为天津南开中学的重建复建、规复旧貌,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王宪钊校友秉承了南开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以南开人的品格,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胸襟坦白,光明磊落,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他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杰出南开校友的优秀代表,是南开人的学习榜样。
王宪钊1998年8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在我们每晚聆听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时,永远会怀念王宪钊校友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
《科学时报》 (2009-8-4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