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汤寿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30 23:21:37
三江蛙鸣

 
■汤寿根
 
我读过郭廓的一首诗——《Ok,克隆》:20世纪的奇迹/最为神奇的要数克隆/羊的温顺 豹的凶猛/鹰的矫健 鸟的啭鸣/从此,可以批量生产/可以再版印刷发行……/科学家的睿智/让诗人的想象黯然失色/总有一天,还要克隆人/但是,千万别让其失去人性/还是克隆一颗童心吧!/为人类带来新世纪的光明!
 
诗人说得好啊!如果人们都怀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世界就会更加和谐。或许,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深爱儿童、喜欢儿歌的潜因。
 
有一首儿歌——《小青蛙和小姑娘》,我唱了有半个世纪了。我儿子降生,我唱着催眠;我孙子面世,我唱着逗乐;如今,朋友们聚会,这是我的保留节目。但是,我不知道这首歌是从哪里来的,不清楚是谁作的,不明白我是怎么学会的,它仿佛是老天赐予我的!您听:
 
池塘里的小青蛙,见人就害怕/那厢有个小姑娘,学人做妈妈/小青蛙,别害怕/上来我给你吃西瓜/小姑娘,乖乖啦/我和你两家成一家/小青蛙听了笑哈哈/小姑娘听了破口骂/锣鼓,喇叭/咚咚咚咚,哒哒哒哒/气倒了姑娘/吓跑了青蛙/剩下我和大西瓜。
 
青蛙,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在我儿时,在我当爸爸、爷爷时,在我的歌声里,伴随我快一生了。
 
儿时,我爱听青蛙鸣叫。在我童年的梦中,除了父母的慈爱外,那就是大自然湛蓝的天空、明澈的河水、翠绿的水田,还有那遍野清脆的蛙声。我喜欢观察青蛙。在河滩上蹲着的青蛙是褐色带有黑纹的,昂首瞪眼,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在池塘里泡着的青蛙是绿色带有黑纹的,通常躲在浮萍中,只露出尖尖的嘴和一对大眼晴。至今,我还能体会到,当它们挣扎着从我手里逃脱时,黏乎乎、滑溜溜的感觉。
 
我喂养蝌蚪,瞧着它们:怎样生长出后、前腿,退去尾巴,变成惹人怜爱的小青蛙。
 
上世纪60年代,我还常常从北京玉渊潭捞回好多蝌蚪,让儿子重复着我儿时的游戏。
 
曾几何时,青蛙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再也听不到它们敲响的清脆的鼓声;留下的只是在沿街叫卖的小贩箩筐里的“尸体”。
 
近日,我从网上搜索到有关青蛙的资料,其中有些段落,很符合我的心境。现摘编如下:
 
“青蛙是水陆两栖类动物。最原始的青蛙,在三叠纪早期开始进化;最早的会跳跃的青蛙,出现在侏罗纪。
 
“青蛙捕食大量田间害虫,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它不单单是害虫的天敌、丰收的卫士,而且它那悦耳的鸣叫,如同大自然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音乐,是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就有收获的喜悦!
 
“从前,郊区和乡村都有一片片宽阔的水塘,那里是蛙类生息的乐园。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蛙儿们的乐园被都市的蔓延所吞噬。一些残存的青蛙,成了真正的井底之蛙。它们虽然有幸生存下来,却不幸失去了田野、失去了禾苗、失去了活动的天地和自由。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才敢怯生生地发出几声鸣叫,似乎害怕惊扰了都市瑰丽的梦幻,又似乎在呼唤着已经远去的同伴。一双双贪婪的手把它们捉来,又被一双双麻木的手将它们买去。它们还来不及瞧一眼陌生的都市,就成了家家案俎上的肉食。
 
“两栖类动物中的大多数种类已经在地球上衰落了,而现存的种类也正在迅速地成为濒危动物。物种灭绝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和全球工业的急剧发展。人类对自然贪婪的索取,造成了物种的灭绝;而工业污染,特别是化学工业污染,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湿地大规模地遭到破坏。
 
“青蛙一般被视为是环境卫生的指示器。青蛙在发育时,其胚胎直接浸泡于水中,容易受到致畸物质的影响。对于人类来说,通过激素,导致青蛙畸形的途径,也同样会影响到人。这一天的到来,仅仅是时间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令人惊喜的是,我居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市程阳县侗族居住地听到了蛙儿们演奏的“田园交响曲”,气势之磅礴,不减当年!
 
4月底,广西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柳州市五菱新事业发展公司,安排我们几位科普作家去该地采风,并参观广西著名建筑家周霖重建的、具有侗族风格的“程阳风雨桥”。
 
侗寨是一个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原生态村庄。村庄里布满了小河、木桥,以及高低错落的吊脚楼;楼间是一块块水田、池塘、竹林、菜地;不时有一群白鹅凫水而过,一两声鸣叫更显出寨子的宁静安详。
 
远远就能看见的标志性建筑是高耸天际的菱柱形木塔——鼓楼。它是族姓或村寨的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
 
我们住宿在寨内石街旁,一座岩石奠基、全木构建的二层小楼里。进得门来,闻到一缕扑鼻的幽香,可是,遍找不见一丁点儿香火;只有在每个房间的门边,放着一个装有剖开的柚子的小盆,但这决不是柚子的气味;寻根究底,终于发现:原来是楼房本身散发的杉木的清香。
 
住房面临田野,推窗观望,不由得惊呼一声:“好啊!”但见,远山近水,群峦叠翠、波光潋滟;河流两岸排列着大片稻田;河边耸立着一座座“摩天轮”似的大水车,缓缓地转动着。好一派自然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傍晚,我们到侗家品尝民族风味的农家饭:吃过酸鱼、酸肉加糯米饭,饮过主人自酿的老米酒。然后前往侗寨大祠堂,观看侗族歌舞。那热情的歌声、奔放的舞步、浑厚的芦笙,诉说着侗族人民的爱情与生活。声情并茂、动人心弦,令人不由得热泪盈眶。
 
入夜,回到住处,打开窗户,随着蒙蒙细雨,飘来一片蛙声。嗨!久违了,蛙儿们!想不到你们竟然生活在这里。惊喜与激动的心情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异乎寻常的平和与宁静。晚春的夜晚透着凉意。我无意关闭窗户,让柔和的清风,带着深夜的芬芳吹进屋来。我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烦恼,在蛙儿们演奏的天籁之音中,沉沉睡去……
 
《科学时报》 (2009-7-31 B3 科艺天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