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棵树来自遥远的东方,在我的花园中成长。树上的叶子究竟含着什么秘密,颇令诗人们遐想。是否一片叶子就是生活的整体,只是从内部两面分开?还是天生就是一对,只是人们把它当做整体看待?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找到了适当的话语:我是整体,又是成双成对的。——歌德Ginkgo Biloba


上海药物研究所园区一角
■陈仲良
一
1980年4月,15位中年科技人员由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我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踏上了汉莎航空公司北京——法兰克福方向的班机飞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5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来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踌躇满志,立志为系统整理中药而贡献毕生精力。25年疏忽而过,如今已届知天命之时,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有几项科研工作(如泰肌松和增噬力酸的开发)已经批准生产和成果鉴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束之高阁未能形成生产力,就像未谱完的曲,未写完的章,总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德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使用植物药较多的国家,也是早期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的国家。博士后的研究生活使我掌握和更新了许多实验技术,大大开拓了科研思路。其间,我主要感兴趣的是具有中国“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找寻银杏叶里的“秘密”。
古老的柏林植物园亚洲引种植物区,矗立着几株上百年树龄的银杏树。这些“中国移民”象征着上百年来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吸引了很多德国人从外地专程前来观赏,默念着歌德的诗句。在这几棵银杏树下我曾思绪万千。记得1968年秋,几位德国人专程前往苏州东山采集银杏,把鲜叶泡在酒精中带回德国研究。后来知道德国药厂正在利用银杏开发新的心脑血管药物。其实,中国有关研究单位已开始利用银杏叶水提取物成功开发抗冠心病药物“舒血宁”(亦称6911)。但当时由于使用方法太过简单,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富集,因此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德国人坚持不懈,成功开发梯波宁(Tebonin)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制剂。
银杏,为我国古老的树种。其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两亿年前遍布于地球各大洲,在第三、第四纪冰川期,绝大部分地区银杏树灭绝,少数野生状态的银杏幸存于中国浙江西部山区。银杏因此成为保持了两亿年前的生态特征的“活化石”和一科一属一种的特殊植物,中国也就成了银杏树的原产地, 全国千年以上古银杏树有350多株,树龄最高的为3400多岁,在山东 莒县浮耒山。很早,中国人就发现了银杏的治疗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曾曰:“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缩小便。”银杏的药用效果源远流长。然而,银杏叶的药用价值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作为中药科技工作者不得不感到遗憾和内疚,因此决心投身银杏研究,争取迅速加以开发形成产业,发挥其治病救人之功效。
二
改革开放为科研成果推广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科研经费亦有增加,实验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我学成回国。回到药物所后,第一件事就是结合在德国所学的知识,总结以往科研成果转移失败的教训,着重分析和思考了银杏成药的产业化条件:其一,药用植物来源要丰富。由于银杏叶是再生性资源,原料不成问题。其二,生产工艺一定要简单易引,生产成本低,才便于推广。其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银杏的疗效,德国已经总结了8000多例临床结果,亦不成问题。因而,我们将改进银杏叶提取的生产工艺作为产业化的第一步。
德国舒培德Schwabe药厂生产的银杏提取物,是按照他们溶剂法生产工艺专利,用大量的丁醇和甲苯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车间设备防护、环境要求很高,因此该厂生产的银杏提取物每公斤售价800多美元,这在国内是很难做到的。由于当时国际上大孔树脂工艺已开始用于抗菌素的生产,我们发现大孔树脂的吸附原理和生产工艺条件也很适用于银杏生产。经反复试验,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指标基本与德国产品一致。树脂工艺方法简单易引,树脂可回收使用,工艺只用酒精和水作溶剂,不用易燃溶剂,车间的防火防爆要求不高,适合当时中国的生产条件。树脂工艺生产银杏提取物,可谓是银杏叶提取的生产工艺的重要改良,打通了银杏产业化的重要一环。
三
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厂密切配合。科技成果的转让是合作,要找志同道合、能同甘共苦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上海药物所选择了浙江兰溪云山制药厂签订了第一个合同,转让银杏提取物的树脂工艺技术,产品供出口外销,此次合作非常顺利。随后,双方又签订了第二个合作协议,合作开发银杏叶片剂和胶囊新药的协议。
新药开发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团队合作研究工作,除化学学科外,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配合也至关重要。经过慎重选择,由富有经验的心血管药理专家陈维洲教授负责药理研究,年轻的组员殷梦龙同志负责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我们三人组成了银杏研发工作的核心力量,经常奔波于上海、杭州、兰溪与厂方领导和企业人员共同交流讨论,与新药审批有关部门商讨和汇报工作,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经过两年多良好的厂所合作,很快完成了临床前的科研工作,又组织了由上海中山医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组成的临床研究网络,经两三年时间的临床病例观察,完成了360多个病例的临床总结,1994年银杏制剂(片剂和胶囊)批准生产。
然而,新药批准生产实际上只是产业化的第一步,药品如何被市场接受,却是此后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这还要依靠药品过硬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原为浙江兰溪云山制药厂厂长的胡季强,当时已经成为康恩贝制药公司总经理。他提出以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交流的形式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医生以及药房工作人员广泛全面地介绍银杏的基本知识,药品的质量、技术含量,药理药效和临床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顺利打开了国内市场。
上海药物研究所又应上海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的邀请与上海南和药物保健厂合作生产出口用的银杏提取物;还在上海市科委的统一安排下与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和提高银杏产品的质量,同时以去除银杏酸的新工艺提供生产银杏制剂百路达,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四
虽然银杏提取物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实际只是第一步。银杏这种神秘的植物,其中的重要有效成分银杏萜内酯类,化学结构新奇,药理作用独特,仅存在于银杏一种植物之中,这样一种有价值的植物成分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在基础研究方面,银杏萜内酯结构奇特,其全合成工作是美国Corey教授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工作之一,但由于合成步骤长,难度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不能用于生产和新药开发。在此引导下,我和胡立宏同志开展了银杏萜内酯的结构改造工作,寻找比银杏萜内酯B更高活性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本工作作为基础研究,在《生物有机和药物化学通讯》、《纯化学和应用化学》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并应邀在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举办的国际会议上作报告。银杏研究的系列工作也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优等奖(1995)一等奖(1999)等奖项。
五
回顾银杏的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一路走来风雨艰辛,无数科研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结当年的经验教训和体会,感慨不已。
一是科学的春天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改革开放后,国内科研环境的改善,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智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释放。
二是国家的支持成为银杏研究有力的后盾。国家科委发起和牵头筹备成立银杏产业协会,组织德国Schwabe公司、法国IPSEN公司等国际著名的银杏生产企业来华参观交流,组织合作,并组织国内单位组团赴德法等国参观学习,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组织了多次国内的学术会议和1997银杏国际研讨会(北京),开辟了多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渠道。
三是团队合作,所企合作,和谐凝聚智慧。研究所和生产企业,不同学科研究人员间,组内人与人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建立和谐合作的共事气氛。和谐凝聚力量,是促进完成科研任务、加速产业化的重要保证。
四是银杏研究开拓了中药标准化研究的新途径。银杏产品的研究开发,其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中药的现代化,特别是标准化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开辟了新的途径。
五是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断创新。银杏的研发是国际上的热门课题,国际竞争激烈。作为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同时也有义务向受让的生产厂提供国际的动向和先进技术,以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科研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才能使产品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对银杏的二次开发,虽然由于银杏萜内酯开发工作受阻,但认识攀登科学高峰的艰巨性,对银杏这一特殊植物科研开发潜力很大,它要求科研人员有新的思路,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科学时报》 (2009-7-31 B2 科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