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巧玲
“我认为一个人应该童心未泯,童心未泯就是人心未泯,人心未泯就是人性未泯,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66岁的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至今仍保持着一颗未泯的童心,正因为如此,他被人亲切地称为“科普老顽童”。
“对于普通人而言,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有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素质,而作为一名科技馆馆长,保持童心未泯,才能使我始终把科技馆的工作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当做我的兴趣和爱好。”王渝生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吐露心声。
做了6年中国科技馆馆长、9年青少年科普工作,对于如何搞好科技馆,王渝生有着深刻体会。
当科技馆馆长的四个条件
2000年5月31日,王渝生被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调到中国科技馆任馆长。当时,王渝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副所长,对于科技馆几乎从未接触过。至于周光召为何调他做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自己也觉得奇怪。
“你完全具备当科技馆馆长的条件。”周光召在找王渝生谈话时说。在周光召看来,当科技馆馆长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必须是个科技专家;二,必须是个杂家,要一专多能;三,必须能做群众工作,是个社会活动家;四,必须能说会写。
在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期间,周光召就对王渝生十分熟悉。
“我是自然史的博士,是自然科学史的专家;对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所涉猎,是个杂家;同时我能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关系,算个社会活动家;此外,我也能说会写。现在回头看,毫不谦虚地说,我做科技馆馆长确实很合适。”回望他6年的中国科技馆馆长经历,王渝生自信地说。
的确,自担任中国科技馆馆长后,王渝生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更加幸运地是,就在王渝生接手中国科技馆的前1个月,中国科技馆二期新展厅正式建成开放,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加上一期展厅的2万平方米,中国科技馆展厅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米,王渝生因此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在王渝生6年的精心经营下,中国科技馆的面貌有了大的改变。2000年,中国科技馆的参观人数超过了100万人次;从2001年开始至今,中国科技馆平均每年的接待人数都在200万人次以上。从1988年开馆至2000年的12年间,中国科技馆共接待了300多万名观众。
充分利用媒体
2004年5月4日,中国科技馆举办“我国载人航天大型科普展”,神舟“五号”的返回舱和杨利伟被请到中国科技馆参与和公众面对面的活动,中国科技馆因此创下了日访问量3.5万人次的最高纪录。这在中国科技类场馆的历史上也绝无仅有。20多天后,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中国科技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媒体连续报道了此事。
“通过媒体的充分宣传,使数以亿计的群众了解这次活动,也使科技馆的影响力得到了扩大。”王渝生认为,他做馆长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利用了媒体。
“更多的人了解科技馆还是通过媒体。”王渝生说。从担任馆长的第一天开始,王渝生就一直在思索如何充分利用媒体对中国科技馆展开宣传。他认为:“要吸引媒体必须有个‘由头’,就是要开展各种新颖的科普活动。”
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宣告完成,承担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6个国家中,只有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一信息让刚刚担任中国科技馆馆长的王渝生萌生了组织一场关于基因组展览的想法。
2001年1月19日,中国科技馆开辟新展区,拉开了名为“基因与我们”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科普展的帷幕。此次科普展由跨世纪的科学工程、基因与健康、基因与社会、基因与产业、基因与世界、基因与未来六大部分构成,展出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同时展出的,还有中国科学家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研究时的部分实物。此外,展出期间还邀请中国基因领域的专家举行了3次专场讲座。中国科技馆一时间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
“有了好的活动,媒体自然会作宣传。”王渝生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每次活动,都会想方设法请一些国家领导人或相关的科学家前来“助阵”。
2003年10月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7月,中国科技馆举办了一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展览,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亲临中国科技馆参加了此次展览。
“重要的科普活动和重要人物能提高科技馆的影响力,让科技馆时常成为各大媒体聚焦的对象。”王渝生说。
令王渝生欣慰的是,2003年,他在去我国台湾地区访问期间发现,港台地区的旅行社将“参观高新技术的中国科技馆”与“参观古老的长城、故宫”一同列入了其北京五日游项目中。
把科普资源用到极致
2003年6月29日,中国科技馆受非典疫情影响闭馆3个月后重新开馆,科技馆特设置了非典科技专题展区。同年9月28日,以“征服瘟疫之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科学历程”为题的科普展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为配合展览,中国科技馆还在10月11日举办了“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控”免费科普讲座。
主题新颖的科普展览和展区,以及备受公众关注的免费科普讲座使中国科技馆的参观人数并未因非典和闭馆而受到太大影响。王渝生介绍:“2003年中国科技馆的参观人数仍达到了180万人次。”
“我会想方设法挖掘跟科普有关的事件和资源,并把科普资源用到极致,把科技馆变成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阵地。”王渝生说。
所有科技界的大事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都会成为王渝生的灵感,所有科研院所和科学家都是他的科普资源。他利用科技事件举行即时性的临时展览、专题展览;利用科技周、科普日及各种与科普、科技有关的节日进行科普宣传;请科学家为公众作免费科普报告……
“仅临时展览,中国科技馆一年就要举办一二十次。”王渝生回忆说。
2002年,世界数学大会在中国召开,王渝生为中国科技馆争取到一个分会场的资格,并请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作报告。
200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成功登陆火星。为了让中国观众了解火星、了解航天技术、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王渝生又突发奇想:将美国的火星车模型请到中国科技馆举办科普展。2004年五一期间,王渝生如愿以偿,他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合作,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科普展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展览运来了“勇气号”火星车二分之一的模型。而令王渝生感动的是,NASA最终将这个模型车留给了中国科技馆,作为永久展品。
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王渝生又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以色列大使馆合作开展“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100年”、“国际物理年”等三个物理学展览。
王渝生还很关心弱势群体,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儿童科学乐园”;与北京市残联和中国残联合作,为盲人举办“触摸科技”的展览;请农民工、北京贫困山区的人免费参观科技馆……
不仅如此,王渝生还认为,科学应当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因此他举办喜马拉雅山大峡谷的摄影展、“两弹元勋”的事迹展、共和国将军的书画展;与摄影家协会和柯达公司合作举办科普摄影展……
“我把科技馆办成了一个联接科学家、国家领导人、外国友人、青少年、公众的平台,也因此使科技馆的发展走上了一个良性循环。”王渝生说。
2006年5月,王渝生从中国科技馆馆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到参加各地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为青少年作科普报告上去。然而,对于科技馆的发展和科普事业,王渝生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说:“有人把科普当小儿科,我却认为这个小儿科里有大学问,要把它当做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大学问来研究,这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科学时报》 (2009-7-30 A1 要闻)